■ 林鳴

身處效率時代,許多人都喜歡把“第一時間”掛在嘴邊——無論是采訪、出警、搶險或者政務公開……只要一提“我是在第一時間如何如何的”,頓時神氣活現,如同搶到了頭牌。然而,和從前一樣,當某個流行用語達到全民皆說的地步,它的真實含義恐怕就要打點兒折扣了。因而有人議論,要不要給這個“第一時間”下個定義或是制定標準?
如果較真兒,該給“第一時間”下個怎樣的定義呢?它究竟指的是和緊急事件同步發生?還是強調第一目擊(接觸)的人和時間段?這個問題還是留待學術界確認吧。不過,按咱老百姓的通俗說法,“第一時間”應該是指當緊急事件突發時,有關人員將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時間內趕至現場,并且做到當場拍板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不重過程,重在結果。
由于“第一時間”沒有專利,致使不少行業都搭上了這列名詞的“快車”。大約在前年,報紙上披露了一則趣聞:南方某地民居不慎失火,消防車及時趕到現場,卻發現車上卻沒有裝水!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其性質已經不再是“趣聞”,而是與瀆職掛了鉤。盡管事后當事人做出各種解釋,但當消防隊員和群眾一起瞧著熊熊大火干瞪眼時,試問這種“第一時間”管個屁用?!現實中,跟消防車沒水相似的蠢事真不少,每遇天災人禍,即便在“第一時間”內趕到“第一現場”,由于缺乏應對措施,有些官員和部門只能是瞪著兩眼發呆,在現場慌作一團,最后只好來他個“第一現眼”。所以我理解,這個“第一時間”實際上應包括一整套應急機制——預警、處置、防擴散和善后處理等舉措。近幾年,國內發生過多起突發性災難,盡管得到平息,但所付出的代價巨大。這證明了我們的應急機制遠不夠漂亮,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有一年盛夏,北京突遭暴雨,造成全城交通癱瘓,盡管有關方面也啟動了應急機制,但效果呢?反正該淹的淹了,該堵的堵了。經過這場尷尬,有關方面再提“第一時間”的聲音似乎越來越低了。可見缺乏責任感和充足準備,沒有一支拉出來敢拼敢打的隊伍,最好先不要急于學舌。起碼,要做到救護車里有藥,消防車里有水。
正如中國武功向來講究“后發制人”,本人建議,當需要做出重大結論時,對爭取“第一時間”的提法尤其要慎重考慮。我認為,只要不是救火救人,能少用還是少用。省得忙中出錯,在“第一時間”惹了麻煩,卻要等到“第二時間”檢討,在“第三時間”擦屁股。現實當中,這種事情已經發生過不少了。寫到這兒,再講幾句題外話。就本職工作而言,我深知“第一時間”的厲害。當記者的,有時僅僅晚了10分鐘,你的新聞就不免帶有“餿味兒”。可是,從前不講究這個。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趕赴南疆采訪戰事,弄到一條獨家新聞,連夜趕寫成通訊。凌晨時請示領導,是否可以發個傳真回去?隔著幾千里地,只聽那邊總編打著哈欠說:發傳真?多貴啊!還是回來再說吧。假如今天還這么辦報,非讓市場除了名不成。由此看來,“第一時間”的背后,不僅僅是實力,更是觀念。
每天都在誕生新事物,每天都在誕生新名詞,然而新名詞不是時髦的化妝品,更不能成為一次性用品。可是,如今已經形成一種風氣:每逢一個新詞出世,無論企業還是機關,立刻效仿和誦讀,并迅即寫入相關條文,直至把大伙兒念暈了讀傻了為止。因而有的“企業文化”或“行業規定”,簡直相當于新名詞的集散地。我以為,敢用“第一時間”者,必須具備以下素質——鷹的慧眼、鹿的速度和虎的威力,沒這三樣能耐,我勸諸位還是免開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