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敏
北流市老田瓷業公司總經理田廣生已經好一陣子忙得沒空在家吃飯了。打理公司大小事務和應酬,占了他絕大部分時間。
相比而言,這家公司的創辦人、田廣生的父親則在公司經營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少,“平時主要搞搞公益事業”,逐漸從具體事務中抽身隱退。
公司的上兩個“五年計劃”是老田制訂的,下一個“五年計劃”將交由小田來制訂。這個1978年出生的年輕人決心要在5年內使公司的產能翻番。
在北流這個以陶瓷業為支柱產業之一的縣級市,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家規模數一數二的陶瓷企業中。仲禮瓷業公司今年制定的11項年度目標中,有7項的負責人都是老板陳仲禮的兒子。
這個有“廣西溫州”之稱的城市,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的70%。如今,“第一代打下的‘江山,第二代已經開始接上來。”北流市的一位官員表示。
“富二代”們活躍在北流的經濟和社會舞臺上,他們中不少人在父輩創建的企業里走上高層管理崗位,也有人開始開拓自己的事業,比如,一名出生于1982年的年輕人已開始獨立做房地產開發。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像田廣生和陳仲禮的大兒子陳森一樣,甚至已經擁有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的身份。
成立于今年7月的北流青年企業家協會聚集了一批這樣的年輕人。這是廣西第一個縣(市)級青年企業家協會,目前30多名會員中,“富二代”約占三分之二,他們中年齡最小的生于1988年。這幫年輕人走到一起不久,就迅速籌集180多萬元為北流市建設了一條綠化示范路。
在父輩的企業里歷練
如今已當上仲禮瓷業公司總經理的陳森,是北流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與其他二代“守業者”一樣,他不僅從小目睹父親在商場中奮戰,也很早就開始熟悉和參與家族的生意。上小學時,他就曾獨自到外地幫父親收回1萬多元的貨款;讀初中時,父母沒空就由他單獨去廣東進貨,周末和節假日就在父親當時的門市店里幫著做生意。
大學畢業后,他在父親的公司擔任過供應科副科長、科長、部門經理、副總經理,每月拿數千元的薪水。他笑稱,雖然自己“如果按股份比例算,身家也有上千萬”,但“口袋里其實沒什么錢”。
不少“富二代”都像陳森一樣在父輩的企業里歷練,每月拿數千元到上萬元的固定薪水。
身為北流知名企業涼亭集團的繼承人之一,出生于1986年的劉光輝兩年前大學畢業時,因為性格內向,被父親安排到公司當一名普通會計。如今,他已開始負責打理集團的一家子公司,月薪從最初的1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3000多元。
兩年前就有人叫劉光輝“劉總”,但他到現在還不大習慣這個稱呼。每天上班打卡,考勤不合格也要跟員工一樣扣錢。他“以討教、請教的態度”對待公司里那些跟父親一起“打江山”的資深員工。大部分時候,他都是廣泛聽取員工們的討論意見之后再作決策。
我們這一代,靠的是創新
23歲的劉光輝已經表現出與父輩的不同。他喜歡電腦、新技術,認為企業要實行現代化管理,堅持不管花多少錢,也要為企業配備一套現代化管理軟件。他覺得父親在用人方面太感情用事,他則主張用人要注重經驗和能力。他推行規范化管理,在自己負責的子公司內實施嚴格的考勤制度。
相比劉光輝,陳森和田廣生在企業里已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兩家企業關于未來的發展戰略,都是他們與父輩一起商量決策。陳家企業目前收縮生產、擴大貿易的戰略,便是陳森提出的。
“創業難,守業更難。”這是田廣生的感受。在他看來,父輩們當年創業,“靠的是膽量,一個‘沖字”,但對他們這一代而言,則要靠創新和學習。如今,北流的陶瓷業競爭遠比過去激烈,這讓他很有危機感,他的企業每3個月就會調整一次銷售策略。
為了鼓勵創新,他自己掏腰包設立了一個創新基金,獎勵那些給他提出新想法的員工。他還經常在晚上約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出去坐坐,聽他們敞開心菲談想法。
田廣生開始開拓自己的企業文化。他要求企業管理層每個工作日上午統一做操,每周六組織戶外活動,以便加強溝通,“打造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
“在父輩搭建的舞臺上跳得更好”
有些“富二代”表現出比父輩更強的創業沖動。出生于1982年的繆文目前正經營著永利商務賓館,他的父親是北流市較早一批搞建筑工程的老板,與父親差不多同時“出道”的老板當中,有些已經在南寧開發了一些地標式的房地產項目,而繆文的父親“因為固步自封,不能緊跟市場變化,家族生意日漸沒落,一度負債累累”。
大學畢業后,繆文就立志改變家庭的命運。2007年,他瞅準商機,堅持在父親當年生意興盛時買下的一塊地皮上興建賓館。
賓館在建時,他一邊將父親積下的工程機械等固定資產變賣,一邊向小學同學、大學同學借錢。這次“孤注一擲”的創業共計投入數百萬元。因為“父親不斷地打退堂鼓”,父子倆不停發生爭執,最厲害的一次,父親為節約投入不打算在這座超過7層的賓館里裝電梯,結果繆文跪在父親面前堅持一定要裝。
如今賓館已開業近一年,經營頗有起色,繆文打算將它打造成北流市最有民族風情的酒店。
出生于1988年的劉權鋒是目前北流青年企業家協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他的父母開辦了一家30多人規模的制衣廠,但他更愿意跟著舅舅經營超市。去年高中畢業后,他便獨自經營起一家大約200平方米的超市,有8000余種貨物上架。“我必須在父輩搭建的舞臺上跳得更好。”劉權鋒雄心勃勃地說。
“富二代”在北流呈現出多元的面貌。甚至在北流的義工協會里,都能發現他們的身影。
據了解,這個完全由民間自發成立的義工組織中,身家過千萬的“富二代”有10多位。
繆文在他賓館的電梯里打出了義工協會的口號:“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看它有多少義工!”身為義工協會副會長的他承諾,每開一間房,就有1元錢捐給公益事業,5年內每月捐500元以上。
在青年企業家協會搭建起來的平臺上,北流市來自不同行業的年輕創業者和守業者們聚集到一起。他們并不滿足于只是互相交流創業和守業經驗,還希望能進一步整合資源。據悉,他們初步打算在北流成立青年創業園,開發一座青企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