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 蟻
編輯老師:
你好。
我很郁悶,又放假了,一放就是8天。其他同學都很高興,唯獨我有點沮喪……
在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想寫作業,卻發現沒地方讓我寫作業,可悲!想去圖書館卻沒有借書卡,可悲!
我從小和姐姐睡一個屋,房間里只有一張書桌。一放假,書桌就讓給了電腦,我就沒有了寫作業的地方。客廳放著電視,媽媽在看,我無法在這里寫作業。
本來可以在客廳關了電視,可我不喜歡被人看著做作業,特別是媽媽,她一看我不會就說“怎么做不出來啊”,我做選擇題,她會說“怎么只要這樣的ABCD寫寫就好了?”
媽媽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我一切的成績都來得很容易,是理所當然的。我練字,她從來沒有給予我支持,總是漠然地、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寫得很好。她總把自己意愿強加在我身上,還口口聲聲說為我好。
我想去圖書館看書寫作業,別的家長都很樂意,她卻總是板起臉來,說在家就可以了。可是我在家里找不到一個可以看書、可以自我逃避的地方!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個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書桌!
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理解過我,我卻總是放棄自己在適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弄得自己好像很偉大。可其實最可悲的就是我!
請告訴我,我該怎么辦?
抱怨的螞蟻
抱怨的螞蟻:
你好!很感謝你對青春熱線的任,愿意把苦惱向我們傾訴。 從來信中我能感到你的沮喪和壓抑,在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被理解,沒有空間,這確實讓人難以忍受;但同時我又看到了你的堅持和隱忍,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堅持學習,不讓媽媽操心。
在你的敘述中多次用了“可悲”這個詞,“可悲”之處是你在家“沒有自己的位置”,現實層面指沒有自己的書桌、空間;而心理層面則似乎象征了在家中你的存在、你的需要被漠視和忽略——這一切你只能被動承受,無法改變。
而心理學認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即使有些選擇讓人感到壓抑和痛苦也如此。你的處境看起來似乎是你在被動接受,但事實上可能也是你的選擇——潛意識的選擇——你選擇了“放棄自己來適應別人”。
從敘述中看,你似乎理所當然地把媽媽、姐姐的需要看得比自己重要,你習慣于滿足她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似乎你不希望她們因你而產生些許不如意或者感到不舒服——即使這么做讓你自己壓抑和沮喪。這是你的選擇,從這個選擇背后我看到了一點,就是你對家人的關照和愛——你寧肯讓自己受苦,也不愿讓她們感到不舒服。
你年復一年重復這樣的行為,以至于家里已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是不是重視別人的需要就一定意味著犧牲自己呢?是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就一定意味著傷害別人呢?答案是否定的。
人有一種本能,就是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要彰顯自己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滿足自己的正當需求,人才能心情舒暢、健康成長;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總會感到壓抑和痛苦。所以你覺得自己“可悲”,在“抱怨”,我是很能理解的。
在人際關系中,雙方只有基于真實需要進行坦誠溝通,關系才會健康,犧牲自己滿足別人的關系難于長期維系,即使是在關系親密的家人之間也如此。在你和家人的關系中,我看到了一種缺乏,就是對媽媽,你缺乏真實的反饋,你沒有堅定坦誠地告訴她你真實的想法。結果就是使她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什么不妥。
從你的敘述中我感到你媽媽可能是個對別人的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如果你不明確堅定地向她表達,她很可能難以覺察。
因此,要改變你現在的處境,可能需要換一種想法:就是不一定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而是在成全別人的同時也享受自己的權益——在愛家人的同時也愛自己。想法的轉變緊跟著需要行動上的轉變:具體說來就是要試著跟家人表達你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表達的方式有多種,可以是言語上的溝通、也可以通過行為,另外還可以找資源,比如在家誰和你最親近,誰比較容易溝通,誰比較支持你等等?嘗試尋找能幫助你的人支持你,可能做起來就不那么難了。
可能剛開始家人會驚訝、會有點不舒服,但你要堅定自己的立場。這樣建立起來的才是健康的關系,才會支持你、滋養你;你在家中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當然,要放棄一貫以來的行為方式不是那么容易,我們內心都會有恐懼,所以,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為了你自己,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