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光 肖玉坤
一、引言
我國法律對自力救濟,除對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有規定外,自助行為在法律上則呈現空白,這無疑是民事權利保護制度中的缺陷。而現實生活中與自助行為相關的民事糾紛卻大量存在,由于缺乏具體的法律依據,司法機關難以正確認定,當事人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因此,研究和探討自助行為制度對完善我國的民事權利保護法律,指導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筆者在研習《大清民律草案》的過程中發現,《大清民律草案》對自力救濟制度的立法很完善,在我國即將制定民法典之際,該部分規定無論是對學理研究還是對我國未來立法,都具有借鑒意義。
二、自力救濟概念的法理探析
梅迪庫斯教授認為:“自助行為是指為了阻止那些依靠官署的援助仍無法避免的危害請求權行為的發生,在法定條件下,權利人侵害他人之物并對債務人實施暴力的行為?!雹倮瓊惔慕淌趧t認為:“為了保證權利而采取的法律上允許的、具有進攻性的行為,即法律允許的自助?!雹趦晌唤淌诘亩x均強調了自助行為的主動性和合法性問題。強調自助行為的主動性,可將其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區別開來。強調自助行為的合法性,即其保全措施必須在法律限定下實施,否則便不是自助行為。這樣定義雖可繞開判斷自助行為合法或非法之難題,但倘若行為人實施的自助行為不能滿足所有法定要件,該行為就不能以自助行為定性,從而不能適用自助行為的相關規定。這顯然大大限制了自力救濟制度的作用。
史尚寬教授認為:“自助行為,謂以私力確保權利實行,原則上非自己執行,僅為臨時性質之保全處置”。張俊浩教授認為:“自助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對于加害人的自由加以拘束,或者對其財產實施扣押、毀損的行為?!雹蹆煞N觀點均未提出合法性為自助行為的必要要件。史尚寬教授的定義還明確了自助行為臨時權利保全措施的性質。張俊浩教授則強調了自助行為的實施方式。
王澤鑒教授認為:“為保護自己權利,對于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者,稱為自助行為,為法律所容許之權利全保措施,亦不負賠償責任,但以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援助,而且非與其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實行或實行現有困難者為限?!雹茉撚^點更為全面,不僅提到了自助行為的主動性、實施方式、責任承擔問題,還提到了自助行為實施的時間緊迫性。
中外學者對自助行為的界定同時反映了自力救濟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筆者認為在中國提倡法治下的自助行為,對其通過立法加以認可,并非一種歷史的倒退,反而體現了一種務實的態度,對我國社會建設不無裨益。
三、我國自力救濟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我國古代的自力救濟制度
私力救濟起源于人類早期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是人類社會最原始、最簡單的權利救濟方式。在原始社會,由于沒有一個具有強制權力的公共權威機關,各種利益沖突主要靠自身或氏族群體力量,用“以牙還牙”、“同態復仇”的方式解決糾紛,即私力救濟。⑤
在封建社會,私力救濟是保護權利的重要方法。唐朝以前中國法律的經典均已亡佚,現存的有關文獻中未見有關于自助行為的記載⑥。但《唐律疏議·雜律》中卻有“負債強牽掣畜產”這樣的規定。意指債務人負債不償,債權人可自己奪取債務人的財務、奴隸或牲畜,但以債權額為限。超過該數額部分按贓罪定罪處罰;未超過的,并不以犯罪論處。明確排除了此類自助行為的違法性。另外,《唐雜令》還規定了“役身折酬”制,指可拘禁債務人本人及其戶內男口,以勞務代償債務。但需以家資已盡,無法清償為前提。⑦古代法中對自力救濟的規定說明其已成為當時解決民事糾紛十分重要的手段,其運用十分廣泛。
受儒家思想影響,家法宗規在調控人們日常行為方面作用明顯,如“舉宗之事,責成宗長”。家長、族長在解決婚姻、財產糾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族內的財產婚姻之爭有族長解決,宗規甚至規定此類案件不許訴之官法?!雹嗫梢?涉及人身、財產關系的多種民事糾紛,我國古代均是通過私力救濟來解決的。
(二)我國近代的自力救濟制度
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部民事法典——《大清民律草案》。該草案總則編第八章“權利行使及擔保”中有四個條文對自力救濟作出規定。⑨但北洋政府制定的《民國民律草案》中,刪除了自力救濟的規定。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1930年最高法院上字第462號判決中,自助行為不為罪原則以判例形式得以確立。⑩此后,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時,沿襲《大清民律草案》的規定,較完善的規定了自助行為制度,尤其對土地所有人、出租人的留置權、占有人的自力防御權和自力取回權等一些特殊自助行為加以認可豘,自助行為在民法上的地位從此正式確立。
(三)我國現代的自力救濟制度
《民法通則》第128、129條規定了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但卻沒有規定運用更為廣泛的自助行為??紤]到自力救濟的消極影響,立法者擔心無程序保障的強制或社會秩序失控的現象出現,因而并沒有接受此制度。但這直接導致我國民事立法上私力救濟體系的不完善。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自助行為往往被當作侵權行為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這違背了民法以權利為本位的思想和法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因此,在我國未來民法典制定中亟需完善自力救濟制度的相關規定。
四、《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自力救濟法律制度分析
(一)《大清民律草案》相關規定的內容及體系分析
《大清民律草案》在總則編第八章“權利行使及擔保”中用第313條、第314條、第315條、第316條四個條文規定了自力救濟制度。第313條是關于正當防衛制度的規定,該條款規定了正當防衛行為的實施方式并排除了正當防衛行為的違法性;第314條是關于緊急避險制度的規定,該條第一款排除了緊急避險行為的實施方式并排除了緊急避險行為的違法性,同時指出了避險行為的必要限度,第二款則明確了避險人須承擔責任的條件;第315條明確列舉了當事人可以進行的狹義自力救濟行為即自助行為的方式、對象及限度,并排除了此類自力救濟行為的違法性;第316條則補充上一條規定了當事人針對不同對象進行自力救濟后的法定義務以及自力救濟者履行義務的法定程序。
從整體上看,該草案用精簡的四個法條勾畫出了自力救濟法律制度的內容、行使方式、行為對象、自力救濟人的權利義務、法定程序以及法律后果。從法條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力救濟制度主要包括自助行為(第315條、第316條)、正當防衛(第313條)、緊急避險(第314條)三部分。每條的規定都用精簡的語言概括了當事人實施自力救濟的行使方式。對于自助行為,當事人在實施自力救濟后,該法律明確了其后續義務:即通知國家機關并向其申請假扣押這一尋求公權力救濟的義務,這種規定恰恰彌補了自力救濟的不足,嚴格限制了自力救濟消極方面的影響,可以消除自力救濟反對者的擔心。使自力救濟很好的置于公力救濟的監管之下,二者很好的搭配結合起來。第315條將自助行為依照行為對象不同分為針對人身和針對財產的拘束行為,第316條補充規定了向國家機關申請假扣押的義務、法定程序及其法律后果。
該法典規定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針對人身和財產的私力救濟行為雖做了區分,但是拘束程度上的區別并未明顯體現;自助行為過限的法律后果未加規定等等。該法典規定相對國際最高水平立法還不甚完備,但我們應當注意該立法例的優點,從中汲取對我國未來立法有用的東西。該法典采用的精煉立法例體系,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將自力救濟納入公力救濟監管之下的程序性規定等均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在民法典制定中參考。
(二)《大清民律草案》對我國建立自力救濟法律制度的當代意義
《大清民律草案》在立法中明確規定了自力救濟法律制度,這部法典是我國法律史上第一次對自力救濟的系統性規定,具有劃時代意義。
該草案雖未實際施行,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學術研究價值。該草案在借鑒《德國民法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結合我國國情對自力救濟制度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自成體系。體系結構清晰明確、概括全面、表述精準、人身和財產為不同行為對象的區分方式、有程序法意義的假扣押制度、公力救濟與自力救濟的很好搭配結合等等,各方面均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分析和借鑒。
《大清民律草案》中關于自力救濟的規定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汲取其精華,進而實現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權利救濟局面,這無疑會積極促進公民權利的保護,形成與公力救濟、社會型救濟相互并存、銜接、配合和補充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公力救濟、自力救濟、社會型救濟三者發揮比較優勢,良性互動,將更有利于化解社會沖突,緩解司法壓力,節省公共資源,維護社會秩序。
五、結語
國家應當考慮適當發揮自力救濟對糾紛解決的積極功能,限制并疏導其消極傾向。自力救濟制度的巨大價值,要求我們在未來的立法中做更周密的制度考量。全面、明確、嚴密、精煉的法律規定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洞笄迕衤刹莅浮分械淖粤葷贫攘⒎ɡ秊槲覀兠穹ǖ渚幾峁┝艘粋€很好的范例。我們應學習借鑒該法典的立法優點,使之在我國即將制定的民法典中得以體現,這正是本文的討論的契機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