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
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物權的諸多原則中,它最具特色,受到各國法學界及立法界的公認,并被認為是“物權法構造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確保物權之特征,建立物權體系”的功能,現代物權法乃是建立在物權法定主義原則之上的。物權法定原則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動因和理論根據,它對物權種類和內容進行限制充分地發揮了物的效用,穩定了社會經濟關系,保障了交易安全。我國現行的《物權法》第五條也對該原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一、物權法定主義的內涵及其法律后果
(一)物權法定主義的含義
物權法定主義,亦稱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種類及內容都由法律作出強制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或變更。具體包括兩層含義:其一,當事人不得創設法律所不認可的新類型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其二,當事人不得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之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二)物權法定主義的法律后果
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一旦違反,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1.非依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而設定的物權,不得認可其為物權。因為物權的種類只能由法律作出規定,在法律明確規定的物權種類以外,當事人之間約定的物權種類必然不會被法律所認可。
2.違反物權法的規定,擅自設定與物權法規定物權內容相悖的物權,不具有物權的效力。雖然當事人在名義上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種類設定物權,但由于其設定的物權內容違背法律規定,則仍然沒有物權的效力。
3.違反物權法定原則的民事后果只是物權設定無效。當事人違反物權法的規定,設定的物權無效,但其行為如果不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會發生相應的法律后果。如當事人之間進行房屋買賣,按照物權法關于物權公示原則,應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如果沒有辦理,雖然不能認定雙方當事人之間已經設定物權,但其之間發生的債權依然有效。
物權法定主義發端于羅馬法,并為許多數國家所沿襲、借鑒。而近代物權法定主義最初則是出現在德國法中,18世紀末,德國民法學界普遍認可物權放任主義,但是,19世紀以后,隨著德國民法理論中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分離與對立,學者們開始承認物權法定主義。其后,德國民法典制定過程中,一稿草案中明確規定有物權法定主義,在后來被正式通過的二稿草案中雖沒有明確寫有物權法定主義,但是,學說及司法實踐一直認為,德國民法典中貫徹了該原則。
二、物權法定主義的依據及其合理性
物權法定主義從確立到現在,學者們對其必要性及根據作了各種論述,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充分發揮物之價值的需要。物權與社會經濟具有密切聯系,任意創設,對所有權設種種之限制及負擔,影響物之利用。以法律定其種類及內容,建立物權類型體系,有助于發揮物盡其用之經濟效益。第二,保障合同自由的需要。若允許物權自由創設,則可能為了防止在一物之上存在多個內容相沖突的物權,而不得不對創設物權的合同自由內容進行限制,因此,規定物權法定是為了保障合同自由的真正實現。第三,維護交易安全、便捷的需要。只有通過法定主義使物權類型化、法定化,財產秩序才能透明化,市場交易之安全與便捷也才能有保障。第四,便于公示的技術需要。第五,國家建立合理的物權體系需要等等。
綜合以上各學術觀點,筆者認為,物權法定原則有其必要的合理性,與債權相互區分與獨立的民法典體例是物權法定主義合理性的依存所在,物權法定作為與契約自由相對立的一項原則,支持物權與債權嚴格區分理論,使物權與債權成為財產權的一種基本的劃分方法。
具體說來,物權法定存在的制度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物權體系的需要
物權與債權的分離與對立是現代民法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物權具有絕對的效力,對所有物具有直接支配的權能,無需他人的意識表示。而債權法由契約自由作為指導原則,從物權與債權的對立以及物權與債權的獨立性出發,物權法當然實行法定主義。物權法定主義的確立為一國物權的類型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可行性的基礎,一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必須有賴于該國物權體系的合理、科學、嚴謹地構建,各個相關制度各司其職,不可逾越和沖突。
(二)維系國家基本經濟制度
物權法是一部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大法。物權法明確了國有財產、集體財產的范圍、行使和保護,確認物的歸屬,明確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內容,通過確立物權法定原則,限制當事人在物上任意設立各種權利,維護了法律的穩定性。物權法定主義,正是在一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對相關物權制度做出設計方案,使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得以維持。
(三)保障交易的安全與迅捷
1.物權法定使物權歸屬關系明確化,再配以不動產物權登記、動產物權公示等制度,使當事人無法在物上任意設立各種權利,從而簡化了法律關系,使市場參加者能夠做好預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
2.物權法定與公示原則相結合,確立了一個簡單而又明確的所有權規則,使得財產的歸屬關系及具體的權利內容具有明確性,從而大大降低了交易中信息收集和傳遞費用,使交易者免去對交易后果的擔憂,只要符合法律規則,就可以得到無瑕疵的權利,這一切有助于交易的達成,維護了交易的安全與穩定。
3.物權具有對世性的效力,其得失變更應力求透明。惟有物權的種類與內容法定化,一般人才有對財產之歸屬一目了然的可能。只有通過法定主義使物權類型化、法定化,財產秩序才能透明化,市場交易之安全與便捷也才有保障。
總之,物權法定原則的必要性在于物權自身的本質特征和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要求,物權是一種財產權,它的種類、內容、變動等與他人、社會和國家都有直接關系,只有通過物權法定,才能使物權歸屬明確化,使物權變動公開化,從而既保障了物權的利益,也保障了社會其他成員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并使財產秩序特明化,從而保障交易的安全與便捷,有利于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物權法定原則的局限性
任何制度設計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理性在現實生活面前總是會露出其蒼白的一面,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遇各種挑戰,物權法定主義自然也不例外,它雖然維護了法律的穩定性,減少了交易費用并保障了交易安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交易活動的日益頻繁,純粹的物權法定主義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其僵化性甚至可能損害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
物權法定主義實際上只是關注了絕對自由的所有權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推動作用,而沒有注意到現代物權法從重物權的歸屬到重物權利用這一物權制度的轉變,也忽略了社會公共利益及國家公法對所有權的限制。而其對物權種類和內容的限制使法律失去了應有的靈動性,抑制了新型物權的出現。因為,社會是變化萬千的,時代是不斷進步的,人類的物之利用方式是不斷豐富的,特定人的物之利用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物權法定這種封閉物權種類和內容的做法肯定與現實生活的需要相去甚遠。多年以來,在各國民法典“法定”物權種類以外也生成了一些新的物權類型,主要表現在所有權與擔保物權領域,如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以及期待權等等。因此,物權法應為現實經濟生活的反映,它的使命就在于確定一種財產的秩序,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在這一宗旨下,若不分具體情況對現實中出現或客觀存在的物權形態不予承認,則從根本上違反了物權法的宗旨,在實踐中也是非常有害的。
四、物權法定原則的完善
法律總是滯后于社會生活的需要,法律的穩定性越強,滯后性就越突出,完全的物權法定,無法緩解滯后性所帶來的問題。物權法定原則雖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因為過分強調此原則,畢竟物權法定主義犧牲了當事人的契約自由,抑制了新型物權類型的產生。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該原則也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可允許其在基本的框架之內有一定程度的機動空間,即承認物權法定的弱化。我們雖然承認物權法定的弱化,但并不是完全拋棄物權法定主義,物權法定原則仍然是我國現行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能丟棄,因為沒有了物權法定,也就沒有了物權存在的基礎,失去了物權與債權劃分的標準。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確面對物權的弱化,因為這種弱化克服傳統的物權法定原則帶來的種種漏洞和缺陷,不失為一條彈性的始終不離主旨的完善法律之路。因此,我們原則上承認物權法定的原則,但是對于事實上以及習慣上存在的一些權利,法律雖然沒有規定,但該類物權不妨礙物權體系的建立,不違反近代所有權的基本觀點,非屬物權法排除,又不妨礙公示,對該類物權也予以承認和保護。
總之,我們應承認物權法定的弱化現象,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發展水平,考慮我國立法技術等因素,應該采取柔性物權法定的原則,在物權立法方面盡量吸收契約自由原則,使物權法逐漸完善,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