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柏
一﹑對民事執行進行法律監督是現實的需要
(一)法院自身不能對執行進行有效的監督
1998年,法院為了解決自身在民事執行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執行難”、“執行亂”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就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求加強民事執行監督以實現民事執行規范化。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又頒布《關于高級人民法院統一管理執行工作若干問題》中更加明確規定了在執行過程中高級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監督和指導下,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執行進行統一管理和監督、指導,并明確了監督的具體方式。從實踐來看,最高人民法院所頒布的這兩個規范性文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法院的民事執行行為,但是這本質上就是法院內部系統的監督,其操作就必然存在不透明的弊端,容易發生自己人礙于情面不好監督的場面,導致了依然存在著在執行階段任意作出裁定變更或停止原生效裁判的執行﹑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裁定中止、﹑執行不及時﹑徇私枉法,借合法執行侵占當事人財產等嚴重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現象。
(二)我國現行的民事執行制度難以對當事人以及相關的利益主體進行有效救濟
民事執行不僅涉及執行當事人合法權益有效實現,還涉及相關的利益主體的合法權利的保護。在執行程序當中,作為相對弱勢執行當事人和相關的利益主體當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有相應的程序來救濟。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不僅規定了執行法院在執行程序中有對被執行當事人的財產進行查封、凍結、扣押的權力而且還賦予對執行中止、執行終結、執行和解、不予執行、執行異議、執行回轉、參與分配等進行審查判斷的權力。而在現行執行程序中,執行法官在對上述執行環節進行審查的時候都不是采取開庭的方式甚至公開的方式,封閉的審查方式導致了有關當事人及相關的利益主體沒有機會就案件的事實充分進行辯論、質證,這樣容易引發認定了事實不清的后果。那么根據認定不清的事實所作出的執行裁定必然會損害到有關當事人及相關的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并且法院所做的裁定往往是終局裁定,這時候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及相關的利益主體連去上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權利都不具有。合理的救濟制度失衡嚴重地損害了司法的公正與威嚴。
綜上,法院自身對執行進行監督的先天性缺陷以及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又不能給予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及相關的利益主體及時有效的救濟,那么在執行監督制度的設計中就必需要有一個中立而且有權威的機構來對法院即執行主體進行監督制約以及及時有效救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及相關的利益主體。
二﹑檢察機關能對民事執行進行有效的監督
(一)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進行監督的法律依據
我國《憲法》第129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第13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以及第185條規定,檢察機關對法院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的范圍和方式也就是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雖然在學界及實務界有觀點認為,法院的民事執行活動并不是屬于審判活動,執行活動近似于一種行政活動,那么檢察機關對執行活動履行民事行政檢察職能依法無據。該觀點是不當的,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一個環節,是審判程序的一個后續。“執行是審判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法律和人民法院的尊嚴。”①如前所述,執行法院在執行程序中有對被執行當事人的財產進行查封、凍結、扣押的權力而且還賦予對執行中止、執行終結、執行和解、不予執行、執行異議、執行回轉、參與分配等進行審查判斷的司法權力,這些司法權力與執行過程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息息相關而且表現為雙重特性:一個特性表現為司法權力保證司法人員能夠根據認定的案件事實以對案件作出的裁判,同時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特性表現為司法權在運行的過程可能會被腐敗或業務水平低下的司法官員濫用,錯誤認定案件事實,導致案件的裁判偏離公正的軌道。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種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②因此,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須統一與正確實施才能實現法律的威嚴,法律制度只有設置專門的部門對司法權進行有效的監督方可讓其公正有序的運行,而檢察機關作為獨立的的法律監督部門理應對執行法院的民是執行程序的執行行為監督以實現法律必須統一與正確實施。
(二)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進行監督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盡管民事訴訟法沒有詳細規定,檢察機關對法院的執行程序進行法律監督的具體方法和程序,但該法律制度賦予了檢察機關的民事行政檢察職能且在原則的層面上規定了檢察機關有權對法院的民事審判實行法律監督。正是有了該原則性的規定,為數不少的檢察機關已經在積極履行民事行政檢察職能,開展了對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監督嘗試,且與法院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并就整個監督過程達成不少的共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如某市檢察機關對朱某(女方)訴唐某(男方)離婚財產分割案,法院執行機關對唐某財產進行拍賣,朱某就離婚財產分割案件與九名債權人就債務糾紛案件均提出執行申請,法院主張對朱某及九名債務人同等順序、按比例執行。朱某對執行方案提出異(下轉第49頁)(上接第39頁)議,認為如按比例分配執行財產不合理,于是向某市檢察機關提出申訴。某市檢察機關認為朱某申請執行的是夫妻離婚財產分割,是一種基于家庭共同財產所有權而轉化的金錢債務,而九位債權人提起的則是普通金錢債務,而唐某存在與債權人串通的嫌疑,如果將朱某申請執行的離婚財產分割案件與上述九個案件不分先后、按比例清償,在唐某離婚后所得的財產及個人財產不能全部清償所有債務的情況下,必將損害朱某的合法權益,背離了法律公平的原則。所以某市檢察機關向法院發出監督函,希望法院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充分考慮案件背景,結合判決,制訂公平而合理的執行方案。后法院部分采納該檢察機關意見,制訂執行方案是:將拍賣價款預留一半給朱某,剩余款由朱某和9名債權人按比例分配。申訴人朱某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很好的維護,收到了較好監督實效
三、檢察機關應如何對民事執行進行法律監督
在監督的實踐中,法律制度應當賦予檢察機關調卷審查權和調查取證權,這兩項權力是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實施有效監督的必要前提。因為,首先檢察機關只有調取法院執行卷宗才能了解案件執行情況;其次對于執行活動中的違法執行行為,檢察機關必須通過調查取證才能確定,根據調查取證所確定的情況,檢察機關才能采取適當而有效的方式予以監督。權力的運用依靠方法,科學合理的執行監督方法,需要首先了解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明確監督的不同對象,進而針對不同的對象所存在的不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的監督方法;檢察監督作為執行工作中的外部監督方式,應與執行程序中的自我監督方法相區別、相結合;檢察監督的方法與程序必須確保監督的效果,而非單純地增加環節與過程。③目前實踐中,檢察機關嘗試使用的監督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抗訴、檢察建議、監督意見、糾正違法通知書、暫緩執行建議、現場監督,另外還有要求說明理由通知、查處職務犯罪等監督方式。就一些地方檢察機關的監督實踐而言,當其發現法院在執行程序中出現違反行為時,最常采用的監督方法就是向法院發檢察建議書,該監督方法靈活有效率,但是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對檢察建議書的法律效力并沒有明文的規定。那么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當檢察機關經過對執行申訴案件的審查,發現執行法院的執行行為或有關的執行裁定違反法律的規定時而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書后,執行法院對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時常消極對待,該狀況令檢察機關的監督效果見效甚微。因此,立法機關應通過修改民訴法賦予“檢察建議書”法律的效力以及配套完善相應的運行機制以使得檢察機關能在民事執行監督中能夠確實履行民事行政檢察職能,從而維護司法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