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被譽為“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勞動合同法》針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補充和修改,加大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勞動關系格局。但是《勞動合同法》施行一年多來,卻遇到諸多阻礙,以華為公司員工集體大辭職事件為導火索,全國不少企業紛紛效仿,通過集體裁員、勞務派遣、工齡歸零等各種方法,來規避《勞動合同法》的適用,導致社會各界對新法的質疑越來越大,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勞動合同法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勞動合同法》的創新及現實意義
(一)《勞動合同法》的突破與創新
1.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時必須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逾期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即構成違法,并區分三種不同的情形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后果作了具體規定:(1)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不視為違法;(2)用人單位未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在自用工之日起一個年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在此期間應雙倍支付勞動者工資;(3)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除在一年違法期間應雙倍支付勞動者工資外,還應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2.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勞動合同法放寬了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分為三種情形:其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其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續訂或訂立合同,若滿足特定條件,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其三,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推定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勞動者的辭職自由。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及特定情形下勞動者享有的合同解除權外,勞動合同法還賦予勞動者隨時解除合同的權利,規定只要勞動者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單位,即可解除勞動合同,這種解約自由使勞動者自主擇業成為可能。
4.用人單位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義務。原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依法經協商與勞動者解除合同的、提前三十日通知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因裁員而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合同法除延續上述規定外,還作了以下補充規定:(1)因用人單位違法行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經濟補償;(2)勞動合同因特定原因而終止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經濟補償;(3)規定了向高收入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限額。
5.用人單位違法成本的加大。勞動合同法除規定特定情形下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外,例如未在規定期間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而承擔的雙倍支付工資和因解約而承擔的經濟補償義務等,還設立了專門章節,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作了全面規定,大大增加了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從而使得守法成為必要。
(二)《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現實意義
勞動合同法實施的最主要意義在于推動合理的勞動關系的建立,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產物,也是新時代建立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勞動合同法追求的是實現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利益的平衡,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和推動用人單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增強競爭力兩個方面。
1.有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彌補過去的不足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通過強化書面勞動合同、放寬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條件、賦予勞動者隨時解約權等措施,實現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全面保護。
2.有利于推動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增強企業競爭力。勞動合同法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同時也利于推動用人單位合理利用人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從而增強自身競爭力。
二、《勞動合同法》的運行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運行現狀
勞動合同法從實施到現在已歷時一年多時間,其頒布之初,就遭到企業的紛紛抵制,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后,不但出現了大量的外資抽逃現象,國內諸多知名企業甚至通過集體裁員、勞務派遣、工資歸零、非正式用工、委托經營等種種方式來逃避勞動合同的適用,中小企業更是如此,導致勞動合同法從施行之初即受到極大阻礙。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更加劇了勞動合同法的施行難度,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少企業紛紛倒閉,尤其是沿海一帶以出口制造為主導的中小型企業因外部需求的急劇萎縮而紛紛宣告破產,大量民工失業,眾多大型企業為了維持經營也不得不進行裁員。在此環境下勞動合同法的施行變得更加困難,由于勞動力的大量閑置以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地位的不平等,追求最低程度的就業成為勞動者的首要目標,使得企業規避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成為普遍現象,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受到重重阻礙。
(二)勞動合同法施行遇阻的原因分析
1.勞動力成本及違法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規避。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天性,企業追求的核心目標就是花費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收益,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企業在勞動力上投入的成本加大,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社會價值上升,相同價格條件下,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削弱。
2.對勞動合同法的誤解導致其施行困難。勞動合同法施行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具體規定及立法意圖存在誤解,認為勞動合同法是單方面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對勞動合同法的誤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1)勞動合同法只保護勞動者而不保護用人單位。勞動合同法是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利益平衡的法律,改變了過去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以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地位的不平等導致的勞動者合法權益被侵害而得不到有效保護的情形。(2)對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誤解。許多人認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意味著賦予勞動者以“鐵飯碗”,會導致用工制度僵化,不利于用人單位靈活用工、應對市場競爭,這實際是對無固定期限合同的一種誤解。(3)勞動者單方解約自由。大部分人認為,勞動合同法賦予勞動者隨時解約的權利,會造成企業人才的不斷流失,使企業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事實上,勞動者隨時解約權的享有是時下人才自由流通的必要條件,企業如果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不但不會造成人才的流失,反而會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入進來。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地位的不平等及勞動者自身維權意識的淡薄。由于用人單位無論是在組織形式、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地位上都優于勞動者,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選擇權與話語權都在用人單位,再加上我國勞動力供遠遠大于求的現狀,處于強大就業壓力之下的廣大勞動者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正由于勞動者的這種不被尊重和保護的弱勢地位,才會出現企業為規避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而集體裁員、將現有職工工齡歸零重新簽訂合同的情形。
4.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不到位。各級政府勞動行政管理部門作為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進行直接管理和監督的行政機關,其依法負有加強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的指導和管理、規范用人單位勞動用工行為的職責,在用人單位有違法用工現象時,必須及時有效的進行懲處,從而推動勞動合同法的有效實施。但我國現階段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更多的是依靠企業的自覺行為。首先,由于監管制度的不完備,勞動管理部門未能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和勞動合同制度進行全面的了解,其次,由于執法力度不夠,對企業的違法用工行為未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懲處,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威懾力,影響了勞動合同法的全面有效施行。
5.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在于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分配,縮小貧富差距。要改變勞動力成本不斷走低的現狀,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除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外,還需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落實和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各項保險制度。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勞動者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如此,因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及保障制度的不完備,尚不能對勞動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保護。
三、如何保障勞動合同法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宣傳,樹立對勞動合同法的正確認識
首先,各級政府勞動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勞動合同法的學習與理解,領會和把握各項法律條款的內容和精神實質,提高自身對勞動關系監管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加強對企業負責人及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培訓,使其正確理解勞動合同法的內容和要求,促使其自覺規范用工行為。再次,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媒體,普及勞動合同法律知識,增強廣大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及維權意識。此外,樹立對勞動合同法的正確認識還需理清一個問題,即勞動合同法并非只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其追求的是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利益的平等保護,如對用人單位知情權、勞動管理權的規定、解除、終止勞動合同權利的規定、對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競業限制條款等等規定,均體現了平衡用人單位利益與勞動者利益的立法本意。且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僅會導致企業短期利益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企業長久競爭力的削弱,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反而有助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
(二)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合理調節勞動關系
工會是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組織,其作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集體組織,避免了由于單個勞動者力量薄弱而導致權利難以實現的缺陷,且法律賦予了工會與企業訂立集體勞動合同以及監督用人單位履行集體合同的權利,在因履行集體合同產生爭議時,工會具有同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的權利以及申請沖裁、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些都有效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會作為連接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橋梁,充分發揮其作用,有利于合理調節勞動關系,實現雙方利益的平衡,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加強政府監管,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形成威懾力,確保勞動合同法的順利施行
任何新法的實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經歷一個從抵制到逐漸被接受的過程。勞動合同法正處于施行初期,遭受一定的阻力也是合乎情理的,在此情形下就需要各級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加強對勞動合同制度的監督管理,全面掌握轄區內用人單位勞動用工和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情況,對任何企業的任何違法用工行為堅決進行打擊和懲處,增強法律的威懾力,營造本轄區的良好法制環境,從而確保勞動合同法的順利實施。
(四)完善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迫切需要,尤其是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要依靠拉動內需帶動經濟發展,就必須有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后盾。在這一背景下,要推動勞動合同法的順利實施,實現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也必須建立完備的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具體來說,是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落實和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險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