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敏 張躍峰
一、當前我國證人出庭的現狀及其弊端
法官依法判案,必須建立在對案件事實認定清楚的基礎之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在刑事案件的證據中,證人證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證據。《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證人證言必須經過質證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責任,不構成刑事處罰的,應依法給予其治安管理處罰。《刑法》第307條“妨害作證罪”和第308條“打擊報復證人罪”都作出了相關規定。
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我國證人保護制度不完善,大量證人不愿出庭作證,證人出庭作證率低,作證后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甚至近親屬也因此遭受到殘酷的報復,嚴重影響了證人及其近親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這也加劇了證人不敢,也不愿出庭作證的局面。
證人不愿出庭作證以及作證難的問題,勢必給我國的司法活動造成極大的困難和障礙,帶來很大的弊端。首先,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犯罪事實。沒有證據,缺乏有力的證人證言,犯罪事實又無法重現,控辯雙方各執一詞,法官就不能查明案件事實,依法審判,這也是現實中大量案件長期得不到審結的原因。只有保證證人能夠安全的出庭作證,接受控辯雙方的質證,才能保證證人證言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其次,不利于保護人權。由于證人保護制度的不完善,證人作證后很容易遭到犯罪份子及其同伙的報復,人身權得不到保障,或者受犯罪份子的威脅作偽證、假證,極大地影響了案件的公正判決,使審判活動困難重重。
二、我國證人保護制度的缺陷
盡管我國的《憲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均作出了有關證人保護的相關規定,而司法實踐中的種種現象證明,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還存在極大的缺陷,亟待完善。
首先,相關立法的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比如《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責任,不構成刑事處罰的,應依法給予其治安管理處罰。法條只規定了公檢法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而如何保障,應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卻沒有指出;三大機關均有義務保護證人,具體應當怎樣分工,分別應當怎么負責,分工權限如何,都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這就有可能出現公檢法機關互相爭奪保護權或者互相推諉責任的現象,缺乏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其次,現行立法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保護不利。不難看出,現行立法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保護主要是事后的保護,也就是說在他們遭受到犯罪分子的打擊和報復之后,才會收到相關人員和機關的保護。證人在作證之前其人身和財產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卻在其已經收到不法侵害后再去懲罰行為人,那么這些規定對于證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真正的保護措施應該在侵害事實沒有發生之前實施。
再次,沒有建立對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制度。雖然《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卻沒有規定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即使證人愿意出庭作證,因此而產生的交通費,住宿費,飲食費和誤工費等費用無人問津,證人因出庭作證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打擊其自愿出庭作證的積極性。
三、對完善我國證人保護制度的建議
證人保護制度對于司法實踐和懲治犯罪,實現法律維護正義的價值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那么應如何完善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呢?
(一)完善相關立法,使證人保護制度有法可依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明確規定具有可實際操作性的立法,使公檢法機關各司其職,明確分工,才會實現法律應有的價值。比如可以成立專門的證人保護機構,對證人配置專業人員保護,消除證人出庭作證的各種疑慮,有效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另外,可以采取事先保護和事后保護相結合的措施,避免證人在遭受到侵害以后才得到保護和補償。
(二)建立完善的對證人出庭作證補償的經濟制度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產生的各種費用若能得到適當的補償,包括精神補償和經濟補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鼓勵公民積極出庭作證的積極性。
(三)加強對有關證人保護制度的宣傳,增強保護意識
這里不但是指要對廣大公民積極宣傳有關知識,也包括相關執法人員,真正保證證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相信只要我國的立法機關依法立法,司法機關依法審判,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再加上良好的社會輿論支持,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一定會得到有效的改善,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