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權 趙煥亭
執行難是我國司法工作中一個較突出的問題,也是在由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在近些年來,人民法院和行政、公證、仲裁的生效文書不能得到依法執結,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在公民的心目中,生效的法律文書儼然成為國家審判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權威機關向社會打的新的白條,對法律的權威性是極大的挑戰。對于執行難的問題,黨和國家及最高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視,并且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也對執行的有關問題做出了修改,加強了執行措施和執行力度,對我國目前執行難問題有所改善,但要徹底解決執行難問題,仍有很多的法律和社會問題需要解決。本文現就執行難形成的原因及如何解決我國目前的執行難問題試著做以下分析:
一、產生執行難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執法外部環境的惡劣,尤其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是造成執行難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我國當前的法院、法官的管理體制沒有達到絕對的獨立性,在法院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必然多方受限。如法院隸屬于地方,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督;法院直接受地方黨委的領導,在用人方面應經其核準同意;法院經費由地方財政直接撥款,財物上受其制約。這些因素都必然導致執行工作很難徹底擺脫地方和部門的干預。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法制觀念淡薄,無視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濫用職權,隨便給法院打招呼、定調子、寫條子、加壓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肆意干涉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還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全局觀念,往往為了避免損失,保住既得利益,片面的從維護本地區、本部門的經濟利益出發,對法院執行工作設置種種障礙,嚴重阻撓了執行工作的正常運作。
2.債權人與債務人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執行難的原因之一
債權人能否及時運用法律手段行使權利,直接關系到其合法權益能否及時得以兌現。有些債權人能抓住時機及時起訴、及時申請財產保全或在債務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及時對債務人財產采取執行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緩解債權人的風險。但我們也應看到不盡如申請執行人心意的地方,當前,大部分的法律文書生效以后,被執行人未能主動地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是呈現執行難的又一個原因。這主要是由于債務人法律意識淡薄、鉆法律空子,總是認為即使逃避執行被法院執行人員找到了,被民事拘留也比履行法院生效判決劃算,因此,就出現了被執行人抓了又放,放了又逃,逃了又追,追到又抓,抓了又放,就這樣的翻來覆去,判決始終得不到執行。但我們還要看到,有些執行案件確實是被執行人無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面對這種現實,有些債權人公然不愿接受,明知債務人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卻仍然四處告狀,認為是執行人員收受好處、偏袒債務人,反復到法院吵鬧,干擾法院辦案,甚至于搬來各種力量敦促執行。讓執行人員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再次調查,并將被執行人確實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反復匯報、答復,使執行人員常常被幾起明知無法執行的案件牽扯了所有的精力,反倒無法及時幫助其他申請人實現債權。
(二)法院內部原因
1.執行工作體制缺乏統一指揮、統一協調是造成執行難的又一重要原因
執行機構設置問題不能完全落實,影響了執行工作統一領導、管理和協調機制的建立。最高法院要求全國各級法院都要設立執行局,但目前仍有法院的執行局設立沒有得到當地有關部門的批準。同時,在對執行工作的管理上,人民法院都采取審判業務庭的管理形式,各級法院執行庭之間是監督關系,在執行工作中,上下級法院和各法院之間缺乏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各自為戰,使一些相關集中、涉及多個法院的多頭案件,不能統籌兼顧,從源頭上根本理順,類似問題突出表現在異地執行和委托執行問題上:在異地執行時,執行法院的執行人員常常勞命傷財到執行地,由于環境生疏,情況不熟,執行難度增大,求助于當地法院,但因為當地法院與執行法院互相沒有約束關系,自身任務又重,缺乏協助執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時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就更不想協助,對于這種情況,執行法院也是無可奈何,如果要委托執行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2.執行工作制度、執行方式存在的問題,限制了執行工作的有效開展
(1)執行工作不夠規范。與審判工作相比,民訴法對執行工作的具體操作和期間的要求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和限制,對被執行人采取什么措施均由執行人員自由裁量決定。
(2)執行方式落后。執行人員包攬了全部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調查取證及可供執行財產的查找工作,忽略了申請執行人、被執行人在執行程序中應有的法律責任,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
(3)執行缺乏應有的監督。沒有建立起嚴格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執法的專斷性、隨意性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監督。
3.執行人員少、裝備落后、經費不足使“加大執行力度”落實不充分
目前大多數法院都存在執行人員不足、執行裝備落后、執行經費有限的情況,而申請執行的案件卻大幅度上升,大多數法院多采取分組執行,以提高執行效率,但在突發事件面前,便顯得顧此失彼,窮于招架,有時法院執行人員甚至要用身體、鮮血阻擋兇猛的暴力抗法行為,在報刊上我們常看到類似的報道。所以人、財、物的不完備是局限法院擴大執行范圍和加強執行力度的重要原因,無形中使執行工作陷入被動。
4.法院裁判案件時制作的法律文書不明確等原因導致執行受困
法律文書出現問題,導致司法實踐中案件出現“執行難”的現象還位數不少。如有的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內容不明確,導致被執行人借此與執行人員扯皮。在司法實踐中,審判與執行嚴重脫節、審理不兼顧執行造成執行難。如有的訴訟案件,審判人員為了能調解結案,將本來被執行人能分三次付清的款項分成七次、八次甚至更多次償付,使此類案件不停執行不停立案,不僅增加了執行任務,同時還大大分散了執行精力。還比如在立案和審判階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需要先予執行的或者需要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沒有及時采取,結果錯失執行良機。
筆者認為,針對目前造成執行難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目前執行難的狀況:
二、完善法律規定
我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步入近代也僅僅百年,因此,還有很多因素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匹配。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國的法制建設得到的快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已建設起了基本的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執行制度。但在制度的建設上,由于受到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原來很多債務人都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這就給執行工作造成很大的制度瓶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法律制度比較之后,在經濟糾紛快速增長中,法律規定明顯落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大量的經濟糾紛被依法確認后,本應對嚴肅的生效文書依法執行,但由于法律執行措施和社會信用制度跟不上等原因,造成了社會關注的執行難。要解決執行難,首先國家應結合目前及國家的實際需要指定相應的法律,使執行工作從制度層面得以推進。
三、建立信用制度
中華民族一直是誠信的民族,在改革開放之后,個別企業在發展中能力和經驗不足,造成不能依約履行義務,造成失信的開始,再加上對失信的處罰措施也跟不上,造成了人們不講誠信的成本很低,由于不誠信的人不能受到法律的處罰,反而會得到發展,很多人見此現象,同樣也喪失了自己的誠信傳統。由于法律對不誠信的人措施不力,或規定不夠明確,在實際執行中,執行人員也十分為難,要解決執行難的問題,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體系,使被執行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讓不誠信的人付出代價。具體來說,應對企業和公民建立統一的信用體系,使企業和公民的財產都在信用體系中展現,從而使喪失誠信的人付出高昂的代價,最終使受害者的利益得到保護。
四、加大執行力度
目前,我國的執行措施在實際執行中還存在運用不到位的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執行機關內部的原因,同時也有社會的原因。內部原因如生效的法律文書的質量尚待提高,生效的執行依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等,造成執行中眾多異議的提出,為執行增加了難度。再加上實際執行人員的素質和掌握的法律措施的程度差異,也是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要解決此問題,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審判和執行隊伍的素質,對應執行的法律文書最大限度地得到執行。在執行中,應就目前已經明確的法律規定采取措施到位,排除外來影響,加大執行力度,使生效的法律文書執結,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尊嚴。
五、建立和諧社會
執行難的問題雖然是我國執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在執行過程中,應認真研究,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執行的確有困難的,應及時中止執行;對確實喪失被執行能力的,應及時終止執行,否則也是社會不公平的現象。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結合執行中的實際問題,做好申請人的工作,根據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糾紛。也要做好被執行人的工作,要正確對待人民法院的執行,也應考慮到申請人的利益,使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心里平衡,使糾紛化解,最終達到和諧解決執行中的問題。
執行難是我國目前存在的嚴重的法律問題,通過黨和政府重視,人民法院加大執行力度,在社會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下,會得到實質解決,達到和諧社會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