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雯 董新春
2005年底的一天,被告人周某某從朋友郭某(另案處理)處借雙管獵槍一支、子彈四發欲打獵用,后一直藏于家中,經鑒定,該槍及子彈均具備殺傷力。
2006年5月4日21時許,被告人周某某持雙管獵槍在其家門外,故意對前來與其斗毆的張某某、陳某某等人,連續擊發兩槍,將張某某、王某某打傷。經法醫鑒定,張某某的傷情構成輕傷,王某某的傷情構成輕微傷。
案發后,公安機關以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的行為涉嫌故意傷害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后檢察機關以非法持有槍支罪、故意殺人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在法庭審理階段,辯護律師辯稱被告人主觀上系間接故意,且沒有造成實際死亡后果,該案的定性不能認定為故意殺人,僅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公訴方認為其主觀上應認定為直接的概括故意,定性應為故意殺人未遂。后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周某某主觀上是間接故意殺人,系未遂。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七年。
縱觀本案,主要分歧集中在兩點:此案中間接故意有無未遂以及概括故意下該案應如何定性。筆者試做一分析:
首先,間接故意犯罪有無未遂?不僅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它直接涉及到定性量刑和罪與非罪。從目前看,對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有犯罪目的和犯罪未遂形態。包括兩種情況:
1.實施某種非犯罪行為時放任另一危害結果的發生。此時既無犯罪目的也無犯罪未遂形態。因為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并不是行為人所希望和追求的。
2.實施某種犯罪行為時放任另一危害結果的發生。一是此時既有犯罪目的也存在犯罪未遂形態。該犯罪的目的即是行為人所希望和追求發生的危害結果,但是如果行為人最終所希望和追求的危害結果并未發生,即犯罪目的并未實現時,那么這時就會產生犯罪未遂形態。二是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沒有犯罪目的也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態。犯罪目的是行為人通過自身的行為所希望達到的危害結果,即是一種特定的危害結果。間接故意是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即此時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態度具有不特定性,并且行為人也無法預知自身的行為將會導致怎樣的危害結果。可以說,危害結果具有多樣性和不穩定性。這與犯罪目的所追求的特定的危害結果不一致,故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另外,正是由于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態度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并且行為人對結果的發生與否都在其放任的主觀意思之內,所以,根據犯罪未遂中所要求的犯罪目的“未得逞”,當危害結果未發生時,就不能說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未得逞”,那么也就無所謂犯罪未遂形態。故間接故意犯罪中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態。本文同意第二種觀點,對間接故意應按實際結果定罪,放任行為發生什么犯罪結果,就按什么犯罪結果定罪。如以人為放任對象的間接故意,發生傷害形態的結果,就以傷害罪處理;發生了死亡形態的結果就按殺人罪處理;放任行為沒有發生的,就不作犯罪處理。因而,間接故意沒有犯罪未遂。對于間接故意犯罪而言,行為人是一種放任的心態,無所謂得逞與否,無所謂什么犯罪未遂。對周某某的行為,不能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未遂)。
其次,在概括故意支配之下,數個被害人受傷的行為應如何定性?
概括故意作為不確定故意的一種,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在刑法理論上,不確定故意犯罪與確定故意犯罪是根據故意的確定性程度所作的一種分類,區別兩者的關鍵在于故意的認識因素,也就是說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認識內容與認識程度。因此,如果行為人對其行為的事實和后果有明確預見,作出決意,并在實施行為中希望結果發生的即為確定故意,確定故意又被稱為絕對故意、無條件故意。在確定故意的情況下,行為人的犯意明確而堅定,行為人不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的性質,而且決心通過自己的行為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因而是主觀惡性最深的一種犯罪心理。而不確定故意作為確定故意的對稱,又稱為相對故意、附條件故意,它指行為人雖然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具體內容及發展趨向的認識并不明確,而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一般認為,不確定故意中的“不確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故意的具體內容認識得不明確。包括:(1)對侵害的性質認識不明確,如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死亡結果還是發生傷害結果處于不確定狀態;(2)對侵害的對象認識不明確,即其行為直接作用的是甲還是乙并不確定;(3)對侵害的范圍認識不明確,即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多大的危害結果或者是會涉及多少犯罪對象都處于不確定的狀態。
2.故意的認識程度不確定,就是說行為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發展趨向具有多種可能性,如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并不確定,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或者是危害結果如何發生也不確定。
3.對于這種不明確的危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不確定故意又可進一步分為概括故意,擇一故意和未必故意。概括故意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對侵害范圍和侵害性質的認識并不太明確?!案爬ā笔侵感袨槿藢η趾Φ姆秶蚯趾Φ?下轉第102頁)(上接第95頁)性質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或是基本的認識,但是對于侵害的客體認識不明確,或者是對危害范圍不明確,或者是對侵害的對象認識不明確。比如行為人向聚集在一起的人群開槍,但其開槍的行為到底會打死多少人,在行為人的心中并不確定,是把人打死還是打傷也不確定,是打死甲還是打死乙也不確定。再如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為人會認識到其行為將造成不特定多人的傷亡或者是公私財產的損失,此時行為人的認識就是概括的認識,因此可以說概括故意正表明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點。擇一故意通常被理解為行為人雖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會對數個對象中的哪一個發生危害結果,但明知必有其中之一會發生此結果。它與概括故意的區別主要在于“不確定”的程度不同,即擇一故意的“不確定”是有限制的,行為人確知侵害的對象非此即彼,但是具體到哪一個身上并不確定。未必故意指的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希望或放任這一結果發生。盡管學者對于未必故意是否等同于間接故意仍有爭議,但均認為在未必故意中,行為人對其行為的侵害對象之認識是確定的,只是對于結果發生的認識尚不明確,即危害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因此未必故意仍被視為不確定故意的一種。
從本案來看,被告人周某某在當時情況下持槍對對方一群人射擊,可以看出,被告人在主觀上對被害人是死還是傷、哪一個會死哪一個會傷并不確知,即其對侵害的具體內容和性質認識得并不明確,因此,從主觀方面來看應是不確定故意中的概括故意,雖然本案被告人對其行為也是持一種放任的態度,但不確定故意與間接故意兩者又不能完全劃等號。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與確定故意和不確定故意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犯罪故意,其區別標準和表現形式均有差異。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主要是從意志因素對故意作的一種分類,而區別確定故意與不確定故意的關鍵在于行為人的認識因素,間接故意是以危害結果可能發生為前提的,因此在刑法理論上也把間接故意稱為可能的故意。當然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須同時具備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是犯罪故意。在本案中,被告人周某明知其持槍射擊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結果,仍然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只不過對于被害人是死是傷、具體到死幾人傷幾人不確定而已。在認識因素方面,間接故意則表現為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后果的認識是既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因此不確定故意與間接故意之間的區別是明顯存在的。
至于概括故意行為的定性,應由行為人對其認識范圍以內的實際結果負刑事責任,即以實際結果確定罪名,這是主、客觀一致原則的要求。如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的死或傷不明確,便按實際結果定罪量刑,即出現致人死亡的結果為故意殺人罪,出現致人傷害的結果為故意傷害罪。當然,如果行為人追求某種危害結果,盡管這一結果沒有發生,也要對這一結果承擔未遂的罪責。根據概括故意,無論是一個行為還是兩個行為,都是屬于實現一個故意范圍之內的行為,不能成立兩個罪,因此在本案中,被告人周某某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故意傷害罪、非法持有槍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