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喻
目前,互聯絡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這不僅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也為現實帶來了諸多后續性問題,網絡犯罪便是其中之一。而利用網絡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錢財的詐騙類犯罪更是層出不窮。由于網絡犯罪在空間上與傳統犯罪有著本質的區別,網絡犯罪的管轄權問題日益成為突出的關注點,對于利用網絡進行的詐騙類犯罪尤甚。
一、網絡詐騙類犯罪的特點及立法現狀
網絡犯罪是行為主體以網絡信息和信息網絡為攻擊對象,或借助信息網絡作為犯罪工具和手段,故意實施的危害信息網絡安全、侵犯社會主體合法權益,觸犯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①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網絡的無國界性等特點,在網絡上散布虛假信息,例如謊稱能夠代被害人購買某種廉價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等,利用被害人缺乏警惕,或愚昧無知,或貪圖小便宜等不健康心理,而使之愛害,②這就是典型的利用網絡進行的詐騙犯罪,在司法實踐中通常以詐騙罪對犯罪分子定罪量刑。
網絡詐騙類犯罪與普通詐騙類犯罪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犯罪地不確定性。我國刑法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③互聯網的發展,抹殺了傳統意義上的犯罪地,使得網絡犯罪一旦發生,犯罪地很難界定,為懲治犯罪帶來一定司法難度。第二,偵破難度提高。通過網絡實施的詐騙類犯罪結果危害范圍頗廣,被害人可能遍及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這給偵查機關帶來很大的偵破難度。且犯罪分子通過網絡實施的犯罪,其犯罪地點不易確定,使得偵查人員很難迅速及時將其抓獲歸案。第三,司法成本增加。網絡詐騙類犯罪涉案人員眾多,涉案金額不易確定,需要偵查人員到各當事人的所在地固定證據,由于各地偵查機關并未就網絡犯罪達成協作同識,立案的偵查機關就需要到各涉案地進行取證,時間長,經濟成本高,證據固定難就成了此類犯罪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普遍意義上,增加了司法成本。
雖然利用網絡進行詐騙類犯罪危害性極大,但由于我國刑法規定犯罪地為司法審判管轄的主要確定依據,犯罪地分為犯罪行為實施地與犯罪結果發生地,具體到網絡詐騙類犯罪中,犯罪地就很難確定,這都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問題,亟需解決。
二、網絡詐騙類犯罪的司法管轄權困境
首先,管轄地不易確定。網絡詐騙主要是以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誘使被害人信以為真,從而騙取財錢。由于網絡的無國界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以一地為據點,騙取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的錢財。以傳統意義上的犯罪發生地為依據,此類犯罪就應由犯罪分子實際所在地的偵查機關管轄,但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發生地可能不局限于一處。是由犯罪行為發生地管轄還是犯罪結果地管轄,是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指定管轄導致的后續性矛盾。由于網絡詐騙類犯罪的危害面廣,社會影響大,通常情況下,上級偵查機關會指定某一地偵查機關進行偵查。偵查終結后,如果構成犯罪,向同級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但由于偵查機關是指定管轄得到的管轄權,移送到檢察機關后,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并沒有相應的管轄權。這種人為造成的后續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程序的及時有效進行。
再次,移送管轄標準不統一。根據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類犯罪是以金額為定罪標準,分為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及數額特別巨大。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2月6日頒發的《關于審理詐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00元及4000元的為數額較大;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的,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以5萬元至10萬元以上為數額較大。對于網絡詐騙類犯罪,究竟何種金額該歸基層法院管轄,何種金額該移送中級法院管轄,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也給案件的辦理帶來了一定的實踐困難。
三、解決網絡詐騙類犯罪管轄權的相關對策
為有效解決實踐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理順網絡詐騙類犯罪的管轄程序,維護司法的統一性,確保公平正義,有如下措施:
(一)盡快出臺網絡詐騙類犯罪的管轄標準
要根據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公檢法三部門溝通協商后,出臺統一的標準。對于此類犯罪的調查取證工作,偵查機關也應盡快出臺統一的協作標準,對于某地已立案的網絡詐騙類案件,被害人遍布國內其他省份地區的,被害人所在地的偵查機關應配合取證,并盡快在法律時限內將相關證據及時移送立案地偵查機關。這不僅能夠保證案件的及時快速辦理,也能更好地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二)法院要根據地域性不同,因地制宜地明確中級法院受理案件標準,避免案件移送過程中的推諉拖延
不僅是對于網絡詐騙類犯罪,對于其他一些財產類犯罪也應如此,明確中級法院受理該類案件的標準,使得基層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后,能夠及時快速移送上級法院受理,避免增加對犯罪嫌疑人不必要的羈押時限,增強打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