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宸
馬克思產權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有許多共同點,但由于是本質不同的兩種理論體系,因此,在許多層面上得出的結論迥然不同。
一、產權的起源問題
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是以所有制及其法律表現形式“所有權”為中心展開的,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基礎上的,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闡明產權起源的。①馬克思認為,無論是最初的公有產權還是私有產權,它們的產生都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在原始社會,落后的生產力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人們必須共同占有財產,也決定了人類歷史上最初的產權形態是公有產權。后來,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化、自然條件的好轉私有產權制度才出現。
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離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用超歷史的觀點去研究產權的起源,其理論前提是“經濟人”和“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產權的起源問題上,將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的起源簡單的解釋成是產權的起源,而很少論及資本主義私有產權以前的原始公有產權。
二、產權的本質問題
馬克思認為,財產是有意識地把生產條件看作是自己所有這樣一種關系,對于單個人來說,這種關系是由共同體造成的,并在共同體中被宣布為法律由共同體保證。②馬克思在談到商品交換中的產權關系時說:“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法權關系或意志關系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③由此看出,馬克思認為,所有制是先于產權而存在的經濟基礎,所有制結構決定產權結構,產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
西方產權理論把某種制度安排的效率與其交易費用的大小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交易成本低的制度才是具有效率的。產權不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產生的,而是一種由法律規定和強制實施的,由所有權、收益權、使用權等權能組成的具有排他性的自然權利,也就是說,是法律創造了產權,并決定產權的結構和形式。對此,馬克思早就對這種觀點做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在《哲學的貧困》中講到:“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和永恒的觀念來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雹?/p>
三、產權制度變遷的動因
馬克思把“產權”看成是一個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范疇,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產權制度變遷的唯一動因。他指出,由于生產力是既定的物質前提,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由生產力決定的所有制結構,因此,也就無力選擇由所有制決定的產權結構和產權形態,產權制度最終也會隨著國家制度和私有制的消亡而不復存在。
新制度經濟學則把“產權”視為一個永恒的范疇,而不是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產權”。他們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得出產權結構的選擇是由理性的個人通過比較多種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實現的,交易成本的存在是影響資源有效配置的唯一原因,因此效率決定著產權制度是否變遷。當預期成本小于預期收益時,“理性人”就會推動產權制度的變遷和社會形態的更替。為此,他們甚至認為私有產權由于交易成本較低,而把它看成是產權演變過程的最終形式。
四、不同產權制度的績效
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總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把握某種產權制度的合理性。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權制度比起奴隸制和封建制,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曾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在某些方面、某些階段又表現為破壞生產力的一面。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科學推測出資本主義產權制度必將被社會主義公有產權制度所取代。
西方產權經濟理論認為,判斷一種所有制或產權結構的合理性,主要看它能否實現將外部性內部化的激勵及其交易成本的大小,他們認為,由于公有產權無法克服外部性,因而效率低下,只能造成“公共地悲劇”,是一條通往奴役的道路。在他們看來,私有產權制度是理性的,只有私有產權能提供比外部性更大的內在動力,因此把私有產權制度說成是最優的、也最具效率的產權制度。
五、兩者比較分析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啟示
從以上兩種產權理論的比較可以看出,兩種產權理論各有優缺點。馬克思產權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理論深度、思想境界層面更勝一籌。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以維護資產階級的私有利益為目的,極力鼓吹私有產權制度的優越性,主張公有財產私有化,因而帶有極端的自由主義傾向和濃厚的歷史唯心主義色彩。
當前,產權制度改革是我國市場化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在國企改革中,我們既要高度警惕西方產權理論對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誤導,又要積極汲取西方產權理論的合理成分,用經過充分發展和完善的馬克思產權理論作為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才能確保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市場化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