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陳雪松
一、概述:文件檢驗釋義
(一)文件檢驗定義
文件檢驗(document examination),又稱文書檢驗或文書鑒定,習慣上簡稱文檢,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與案件有關的文書進行勘驗、識別、鑒定、以及對文書情報資料的搜集、儲存、查對等各項活動的總稱。豍其研究對象——文件,就是含有表達意思、信息的文字、符號和圖形的各種材料。豎從這個概念上看,文件檢驗的對象以書寫、印刷、拍攝、錄制等方法形成在各種載體信息上的材料,包含了以書寫筆跡、制版印刷、印章印文、物質材料、言語識別、污損變化以及形成時間等形式。在現實辦案中,常見的對文件檢驗對象分類可分為筆跡檢驗、印刷文件檢驗、污損文件檢驗、言語識別及書寫時間的檢驗鑒定等。③
(二)我國文件檢驗的現狀
我國在近代也開始了對文件檢驗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已具雛形。1943年徐圣熙編著出版的《筆跡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件檢驗專著,1949年馮文堯在其編寫的《刑事警察科學知識全書》增訂版中更是包羅了近代文件檢驗的所有內容。但這些專著基本上是西方歐美國家文件檢驗理論的翻版,其理論研究缺乏深度,實踐水平也較低,且仍具有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特征。
新中國的成立開始了我國現代文件檢驗的篇章 。文檢專業隊伍的不斷壯大,遍布于司法機關、科研機構及鑒定機構,文件檢驗的理論研究不斷延伸,在筆跡檢驗鑒定研究上針對漢字的特點,在疑難筆跡鑒定和筆痕鑒定等課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印章印文、印刷文件的檢驗鑒定上,也有深入研究。新技術新學科不斷出現,一些高新技術和設備運用到文件檢驗中,使我國文件檢驗的理論和實踐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文件檢驗理論和學科體系。
二、困惑:文件檢驗面對的考驗
(一)理論質疑
對認定一項專門知識是否具備科學上的有效性,所做出的結論是否具有證據效力的問題,美聯邦最高法院在Daubert案豐中認為聯邦法官對于專家證據是否符合科學上的有效(scientific validity),即是否可信賴之原則,應訊問查明下述事項:
1.該理論或技術應能接受實證檢驗(empirical test),故應檢視其應用的方法或技術能否或已否被試驗。
2.該理論或技術曾否未同業檢視或于專業期刊發表(peer review and publication)。
3.在特別的科學技術,法院應考慮已知或潛在的錯誤的比率(the known or potential rate of error)及有無建立客觀的應用或技術操作(existence and maintance of standards controlling the techniques operation)。
法院開始思考如何評價處理鑒定人的鑒定結論。文件檢驗的科學依據在法庭上的地位受到考驗。對其是否為具有效性的科學知識開始了爭議。首先對筆跡比對存在專業質疑的是D.Mi chael Risinger、Mark P.Denbeaux及Michael J.Saks,三位法學教授。他們認為,解決爭議的方法就是通過實證研究,為檢視文件檢驗的科學有效性,需要將文書檢驗所主張的科學技術,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實驗。
三位學者搜集了美國歷來與筆跡比對可信性及有效性有關的文章,分析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及結論,1975年經法律執行輔導署(Law Enforcement Assistance Administration)許可,由刑事司法科學基金會(Forensic Sciences Foundation,FSF)進行若干實驗以調查筆跡檢驗鑒定結果的正確性。經過1975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刑事司法科學基金會舉辦的五次筆跡檢驗實驗,試驗結果是,有45%的筆跡鑒定實驗室可以做出正確結論,36%部分答對,部分答錯,19%無法做出結論。三位法學教授經過仔細分析上述的實證研究,發現無法證明筆跡檢驗做為法庭證據的科學性,也無法驗證證實筆跡檢驗專家的專業知識。這份調查結果引起了文件檢驗專家、法科學家、證據學家的注意,但并未使長期接受文件檢驗鑒定的法院改變態度。很明顯,把一個很專業的技術拋給法官是不合理的,大部分法官對文件檢驗一無所知,對鑒定結論的采信,僅能從程序上認定是否合法,而實質合理性一般而言不可能加以評判。尤其是在我國,法官往往對自己聘請的鑒定人充滿無限的信任,對鑒定結論的認定采取不加任何懷疑的態度。
(二)技術沖擊
文件檢驗做為一門物證技術也呈現出科學技術的特性。顯微鏡、紫外、紅外、化學檢驗等檢驗儀器的出現使用為現代的文件檢驗注入新的血液,提高了鑒定人的分辨能力,從原來一支筆,一雙眼,憑直覺靠經驗的文件檢驗邁出了一大步,但前進的腳步遠跟不上犯罪技術更新的步伐。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計算機的普及,印刷術的改進,文件檢驗的記錄工具、記錄載體的變化,無疑擴展了文件檢驗的檢驗范圍,使文件檢驗日趨復雜。而一項新文件檢驗的科學方法的產生需要大量的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印證的過程,往往滯后于犯罪的發生,無法及時有效預防懲治。顯然,這成為文件檢驗鑒定過程中急需關注的焦點之一。
三、反思:同一認定——文件檢驗的基礎
(一)同一認定
“同一”的概念最早始自古希臘,出現在哲學領域中。從哲學角度講,“物在質方面的規定性就在于物和自己的同一以及它和一切其他物的區別”,豓當同一做為司法鑒定同一認定理論的角度解釋時,意為“客體自身的同一”。⑧
我國學者在對同一認定概念進行探討后,比較一致認為:“同一認定是在訴訟過程中,由鑒定人對客體是否同一的問題所做出的科學判斷”。豖
(二)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科學基礎
1.客體的特定性。任何物質都具有特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同一認定中,客體的特定性通過特征反映出來,客體的特定性決定了在同一認定過程中,能夠把兩個不同客體區分開來,不至于把相似的客體認定為同一客體,并且在確定把握客體特征相符的基礎上做出同一認定的結論。
客體的特定性通過多個特征組合呈現出來的。如筆跡鑒定中的起筆、收筆、搭配比例、筆力等特征的排列組合表現出不同人的不同的書寫習慣。因此,即使客體上具有相同種類和數量的特征,但特征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也使客體具有了特定性。
2.客體的相對穩定性。哲學上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但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客體仍保持其穩定性,維系自身的同一。同時,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因此,事物質的穩定性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決定了事物的相對穩定性。
客體的穩定性,一種表現為外部形態結構的穩定,如印章印面的文字圖案等特征在一段時間內無明顯變化。一種表現為動態的穩定,如筆跡鑒定中書寫人在一段時間內書寫習慣穩定不變。還有一種表現為物質組成部分的穩定,如紙張、油墨等物質材料在一段時間內其性質與組成不變。
客體的穩定性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條件。如果客體不具有足夠的穩定性,我們就無法利用它進行同一認定,或者客體的變化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失去了進行同一認定的條件。由于客體的成份、結構、性能、使用環境、運動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同一客體的穩定性也有較大差異。如筆跡鑒定中,書寫人受書寫環境、書寫工具、襯墊物的影響,書寫習慣的穩定性也不同。
3.客體的反映性。客體的反映性是指客體的特征必然通過檢材或樣本反映或表現出來的屬性。有了反映性,客體的特征才能得以感知,同一認定才能得以進行。
文件檢驗客體的反映性較其他物證又具有特殊性。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反映形象容易歪曲地反映客體的特性。如偽裝筆跡鑒定中,書寫人在試圖偽裝筆跡,逃避懲罰的心理支配下,改變自我的書寫習慣,使筆跡特征出現一些“假特征”,從而歪曲反映了鑒定的客體。在比對檢材樣本時,對特征的符合點、差異點的分析評斷受到這些因素影響,認識客體的特征時就可能被客體反映出的假相所迷惑。
文件檢驗的同一認定中,通常難以收集客體完整的所有特征,多數只能反映出客體的部分特征。能否通過研究部分特征認識客體某一方面的屬性,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依據部分特征進行同一認定,必須證明所使用的部分特征的組合達到了特定化的程度,否則這種結論就不具有必然性。
能否正確認識客體的反映形象,不但受客體特征外化程度的影響,也受人的主觀及客觀條件的制約。主觀上如果認識能力欠缺,經驗不足,認識的主動性不夠等,客體的特征就不能被正確認識。客觀方面,如果設備沒有達到必要的精度,認識的手段錯誤等,也不能正確認識客體的特征。
(三)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基本條件
同一認定的基本條件是指得出同一認定結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能達到絕對同一的程度。在文件檢驗的檢驗鑒定過程中,存在鑒定人的主觀分析和個人經驗,因此這種檢驗鑒定得出的結論,如果沒有同一認定理論的支持,沒有達到沒有同一認定的基本條件,正如D.Michael等三位法學教授的研究分析,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而做為法定的證據之一——鑒定結論,必須是正確可靠的,不允許出現沒有或缺乏科學根據的想象成份或推測結論。因此,并非每一份文件檢驗都可以做出鑒定結論,要做出正確可靠的同一認定結論,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客體的特性已可以被認識。由于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人們的認識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理”,但在特定時空條件下,人們的認識可以無限接近客觀實際,達到“相對真理”,即通過科學認識活動,找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或把握事物的某些本質。人的認識思維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感性思維、知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豗在同一認定過程中,對客體的認識必須達到理性思維的水平,才能做出可靠的結論。
2.客體的特性得到客觀、充分的反映。同一認定是在對客體的反映形象進行分析、比較的基礎上,認定客體是否同一的檢驗過程。是否能夠客觀、充分地反映客體的特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客體的特性沒有或者不可能客觀充分地反映出來,或者不能被人們現有的科技手段所認識,就不具備同一認定的條件。即使利用這些特征做出同一認定結論,這種結論也是不可靠的。如在筆跡檢驗中,當檢材的數量較少,沒有客觀、充分地反映書寫人的書寫習慣時,利用這些特征進行同一認定,其結論的可靠性當然要受到質疑。
3.客體的變化不能超過必要限度。這種變化有量變和質變之分,如果變化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事物就仍然保持著自身的特性。如果量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能產生質變,從而改變事物的特性。要進行同一認定,客體的變化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會失去同一認定的條件。一般來說,這種變化必須保持在一個量變的水平,而且這種量變不足以造成客體本質變化,否則,我們無法進行同一認定。
(四)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方法
文件檢驗的同一認定分為:分別檢驗、比較檢驗、綜合評斷三個步驟,完整展現了同一認定的認知過程。分別檢驗、比較檢驗是從檢驗客體上獲取信息并進行分析歸納的過程,是對客體的感性認識階段,綜合評斷則是由對客體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1.分別檢驗。待檢驗文件出現在鑒定人的面前時,第一步是對不同文件(一般是檢材和樣本)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分析文件的形成過程、產生原因等;第二步是分析選擇文件所反映出的特征,選擇特征特別注意選取價值高的特征;第三步,研究檢材客體的可檢性和樣本客體的可比性。通過分別對檢材和樣本的檢驗,提取出用于比較檢驗的同一認定客體的特征。
2.比較檢驗。比較檢驗是在分別檢驗的基礎上,把檢材和樣本所反映的同一認定客體的特征加以比較,挖掘兩者的符合點和差異點。文件檢驗的比較檢驗一般遵循從整體特(下轉第168頁)(上接第156頁)征到局部特征,從一般特征到細節特征的步驟。
3.綜合評斷。綜合評斷是同一認定的核心,是對比較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確認客體的特性,對檢材和樣本是否相同一進行論證的理性思維過程。綜合評斷可分為兩項:一是評斷檢材與樣本符合點的價值。符合點的價值是指相符的特征作為認定客體同一時的作用大小。特征價值大于0,小于1,價值的大小與該特征在同類客體中的出現率成正比,即P(A)=u/n豘,凡同類客體所共有的,不成為特征,多數客體所共有的特征,價值低,少數客體所共有的特征,價值高,特征的價值可記為1-P(A)。具體而言,整體的一般的特征價值低,局部的細節的特征價值高。二是評斷檢材與樣本差異點的性質。對客體間的差異點分析驗證:兩者間的差異是本質的差異還是非本質的差異。對差異點的分析可采用排除法,排除差異點是否是因為客體自身變化形成、是否是因為客體特征反映不充分形成、是否是因為檢材樣本形成條件不同形成等等。對檢材和樣本的符合點和差異點分別做了初步分析、評斷后,思考符合點和差異點之間的聯系,從符合點和差異點的數量和質量上進行比對,揭開客體的本質,做出認定同一或否定同一的結論。對認定同一的鑒定結論,可以用K=m/n豙進行量化論證。這種量化的評斷,對于受審客體范圍明確、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比較簡單實用,但對于嫌疑客體范圍不明、數量大或特征量少、價值低或變化大的情況下,就需要檢驗鑒定人依同一認定的理論和個人經驗進行論證分析,做出科學評斷。現在已有人提出用統計數學、模糊數學等方法進行量化,但距具體運用還有一段距離。
所以,并非所有的文件檢驗都可以得出檢驗結論,它必須滿足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條件,必須以同一認定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必須用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方法進行檢驗鑒定,才有正確可靠的檢驗結論。可以看出,對筆跡鑒定質疑的三位法學教授,沒有以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只進行了實證試驗,但被試驗人未必都能全面掌握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理論,運用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的方法進行檢驗鑒定,正如其他的科學技術一樣,錯誤的操作必然得到錯誤的結果,三位法學教授據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也自然有所偏頗。
四、發展:文件檢驗同一認定理論的創新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所認識和掌握的知識領域將不斷拓寬,科學技術不斷移植到法庭科學中來,文件檢驗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文件檢驗的同一認定理論也會隨之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