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奎
對于政體的概念我國學者有不同的認識①,本文認為政體是指一定國家的統治階級實現其國家權力的宏觀體制。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出現了許多類型的政體,但主要可以歸為兩大類,即君主制和共和制。半總統半議會制即是共和制中一種重要的類型,因其兼具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點,故而受到學者們廣泛的關注。
西方國家的的法治走過了漫長的歷程,眾多制度設計和法治理念在歷史的試錯中逐漸走向成熟,演化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加速進行,整個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能再固執于自身的資源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作為有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發展中國家,要想盡快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我們不僅要對中國的傳統保持足夠的關懷,更要對適合我國國情的西方文明成果加以借鑒。我們相信,只要做到了以上兩點,我們就能建立起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正是基于對以上問題的關注,本文試圖對實行半總統制的兩個主要國家法國和俄羅斯的政體的法律特征進行簡要的梳理,從而找出在一國的政治體制運行中權力配置的共同規律,以期對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能有所裨益。
一、法國政體的法律特征
1958年12月20日戴高樂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法國從此進入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第五共和國確立的半總統制政體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總統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
國家元首在法國政治生活和國家機關中居主導地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不僅享有傳統的總統權力,還享有單獨采取的非常權力,主要是解散議會;把法案直接交給公民投票表決;在緊急狀態下行使非常權力。同時,憲法規定總統由龐大的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62年改為總統由公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這進一步加強了總統的政治地位),總統不對議會負責,他有權選擇總理,任命總理和政府其他成員。
(二)議會權力明顯受到削弱
戴高樂認為法國政體不穩的原因就在于立法權過于龐大,使行政權淪為其附庸,因此在平時政府不能實行連續的政策,而在危急時刻亦不能采取強力果斷的措施來度過危機。所以第五共和國憲法有限制立法權,擴大行政權的傾向。
(三)政府的權力得到加強,對議會負責
法國設有以總理為首的中央政府,擁有比較廣泛的權力。在執行總統的對內對外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向議會提出的法律草案,并根據已頒布的法律制訂具體的法令。根據憲法規定政府對議會負責。政府的權力涉及內政、外交、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最高行政權掌握在總統手中,但在“左右共治②”時期,政府總理在議會多數派的支持下,獲得了較高的獨立性,能夠比較自主的行使自己在憲法上的權力。
(四)形成了穩定的多黨制格局
在總統與議會選舉中實行的單記名多數兩輪投票制起到了促進政黨兩翼化的作用,使法國的多黨制趨向穩定。
二、俄羅斯政體的法律特征
1993年12月俄羅斯通過全民公決通過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部體現憲政精神的憲法。新憲法的通過以及憲政制度的確立,是俄羅斯政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對于未來俄羅斯政治體制的平穩運行起到了決定性影響。新憲法確立的政體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總統在新的憲政體制中處于核心地位
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即聯邦議會行使立法權,聯邦政府行使執行權,聯邦法院行使司法權,但總統凌駕于議會、政府和法院,處于超脫的地位,擁有巨大的權力。
(二)議會的權力受到諸多限制
首先,立法權受到限制。法律議案有國家杜馬審議通過后,必須得到聯邦委員會的批準,最后經總統簽署后方能生效。在聯邦委員會未批準法案的情況下,國家杜馬可以再次進行表決,只有獲得三分之二的贊成票才能推翻聯邦委員會的決議。但如果想推翻總統的否決,則需要在兩院分別獲得三分之二的支持才行。其次,議會對政府的監督能力減弱。最后,議會對總統的彈劾程序及其復雜。
(三)政府對議會負責,總理和政府其他成員由總統按照法定程序任命
(四)穩定的多黨制格局尚未形成
俄羅斯實行多黨制之初,國家對政黨的監督能力有限,使各種政黨一時處于空前“自由發展”狀態,政黨組織紛繁復雜。隨著俄羅斯聯邦憲法、社會團體法、國家杜馬選舉法、總統選舉法的通過,對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政黨活動范圍和方式作出了規定和限制后,以及新議會的選舉,才逐步使多黨制的運行開始進入法律的軌道。但由于俄羅斯政黨數目特別繁多、民主政治資源貧乏,比較穩定的多黨制格局并未形成。
三、法俄政體的異同分析
雖然兩國的政體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征,例如總統為國家元首,享有極大的權力,不對議會負責,但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解散議會;政府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等等。但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兩國亦有許多明顯的差別,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與法國相比,俄羅斯總統擁有更大的權力,具有威權主義政體③的某些特征
同時,俄羅斯憲法又規定,總統是憲法的保障,有權采取措施保證國家權力機關協調一致的工作,這又使俄羅斯新憲法具有極權主義的傾向,容易使總統個人獨裁合法化。俄羅斯憲法確立這樣的權力配置體系,是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的。首先,俄羅斯具有集權主義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上也長期是一個集權主義國家;法國則不同,自從大革命以來,自由主義便深入人心,人權、民主即成為法國人民不懈的追求。其次,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經濟大幅滑坡,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生活水平顯著降低,于是人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保證秩序和民主,同時在經濟體制的改革中,一個有權威的政府亦是最重要的。而俄羅斯憲法正是通過賦予總統極大的權力,保證了以上兩點的實現。
(二)在具體制度的細節設計上,兩國亦有不同
例如,在對議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問題上,法國規定假如不信任案在議會未獲通過,則在不信任案上簽名的議員在同一例會期內不得再次提出不信任案,而俄羅斯憲法則規定國家杜馬可以在三個月內再次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
(三)在現行政體下,法國形成了穩定的多黨制,而俄羅斯的多黨制尚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
法國由于在總統和議會選舉中普遍實行單記名多數兩輪投票制,各政黨為了在選舉中獲勝,加大了聯合力度,政黨的獨立性有所降低,政黨數量大幅減少,左右兩翼分化明顯,形成了穩定的多黨制。而俄羅斯由于傳統上民主資源的欠缺,蘇聯解體后人民思想上的混亂,政府對政黨的監控能力的降低,以及對政黨的法律規制的不健全,造成俄羅斯的政黨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當中,尚未形成穩定的多黨制格局。
四、法俄政體比較研究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啟示
由于人類自身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社會科學的進步必然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西方國家在法治文明的演進中創造的有益經驗可以加以運用,同時他們經歷的挫折亦可以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鑒。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民主建設,盡快實現社會主義法治文明。通過前文對法、俄政體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一國在進行政治體制變革的過程中有共同的規律可以遵循,這對我國正在開展的政治體制改革將會產生有益的指引作用,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改革應同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要穩步進行盡量避免社會的動蕩不安
俄羅斯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采取極端的手段,企圖在一夜之間完成經濟體制的改革,結果不僅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損失,而且引起了社會的混亂。因此,我國在進行相關體制的變革時,應采取穩步的手段,逐漸推行,以避免社會的動蕩不安。
(二)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一國的政體必須適應本國的國情
在當今世界既有共和政體,又有君主立憲政體,而共和政體又分為總統制、議會制、委員會制等,各種政體能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關鍵是看這種政體是否適合一國的國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政體,即使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應在堅持這一政體的前提下進行。
(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改革既要注重本國的國情,又要大膽的吸收借鑒別國成功的經驗
如今,世界在迅速的朝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任何國家要想在現代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加強與他國的交流,取長補短,否則只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邊緣化。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取得比西方國家更好更快的發展,就必須吸收、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同時也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國家對我們的分化、西化。
(四)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權力的科學配置
法國在歷史上既有過總統制,也有過議會制,但都沒有使法國走向繁榮富強。半總統半議會制糅合了這兩種政體的優點,兼具兩種政體的特色,卻把法國帶上了長期穩定發展的道路,看來他確實是適合法國國情的政體。我們比較這三種政體,會發現他們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體,只不過是三種政體在對國家機關權力的配置上發生了變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的是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各個國家機關之間不是分權制衡的關系,而是分工合作的關系。但我們同樣需要在國家機關之間建立科學的權力配置體系,以提高政府的效能,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更好的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