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峰
一、貴州民族地區人口生產法律文化的外在規范表現形式
由于天然的地理條件所限,貴州某些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地理位置較偏的山區,長期的交通閉塞當中,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較少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到目前為止,某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民族文化一直還很好的保留著。同樣,調整著本民族人口生產的原生態法律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樣大都仍然遺留著,至今還在。因此,在貴州民族地區調整人口生產關系的社會法文化不但表現為國家法律對人口生產關系的調整,更體現在貴州各族人民中有關調整人口生產關系方方面面的習慣法、禁忌、和一些有關人口生產的村規民約的民間法等一系列調整人口生產關系的社會規范。
首先,禁忌是一種禁止性的規范,它限制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范圍,并依靠著世俗權威或者超自然的力量的報復性懲罰來維持和保障遵守。由于禁忌約束人們的言行,因而成為社會控制的有利手段之一。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中有關人口生產的婚姻中習慣法的許多規范,直接來源于婚姻禁忌。如氏族外婚、民族內婚、同姓不婚、不同輩的近親不結婚、結婚日夫婦不同房,不交談、異輩不婚等等。至于議婚、訂婚、嫁娶方面的大量禁忌,更是婚姻習慣法的組成部分,起著調整婚姻關系、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
其次,習慣法是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我國春秋時期以前,習慣法曾在我國法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目前,雖然中國已經是國家制定法律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貴州某些民族地區一刀切的實行國家法律難免會有些地方不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因此某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習慣法可以說成為了國家法律在民族地區實施的有益補充。國家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在一定范圍有條件的賦予其與國家法律同等效力.貴州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在當地特殊情況下,各少數民族同胞為生活的需要,從各種生產經驗中產生的調整本民族社會秩序中產生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調整本民族的人口生產關系秩序.
最后,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治中實現的自我約束的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0條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并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備案。因此,村規民約是國家制定的法律與民族民間法相互妥協的產物,也是實施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文化中規范的表現形式。貴州民族地區許多村寨中的村規民約中就有著調整人口生產的規定。在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計劃生育章程》中規定:“已婚育齡夫妻應按《貴州省人口計劃生育條例》規定辦理《計生服務證》或《生育證》的申請”、“已婚育齡夫妻應根據各自的生育情況分別簽訂《新婚夫婦合同》”等等。
二、貴州少數民族調整人口生產法律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人口生產的婚姻家庭關系
在任何社會中,人口的生育關系都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進行,婚姻家庭是人類再生產的社會形式?;橐黾彝リP系著整個人類社會、國家、民族種族的繁衍,所以婚姻家庭從它產生之日起就受到社會和自然的制約,尤其是社會制度的制約。
首先,婚齡的規定——成年禮。我國法律規定,自然人年滿18周歲視為成年。但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還要舉行一些儀式來表明個體、心理及社會文化適應能力方面的成熟。一般學者稱這些儀式為“成年禮”,如同漢族古代的“冠禮”等。在某些彝族居住的地區這種“成年禮”被稱為“換童裙”和“換褲子禮”,是女孩的成年禮,一般是在十五歲或十七歲舉行。某些瑤族村寨的成年禮叫“度戒”,一般舉行成年禮的是男子,年齡一般在十二到二十二歲之間。在貴州省岜沙的苗族村寨的成年禮一般在十五歲左右舉行,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要舉行。因此,在貴州民族地區青少年只要舉行了成年禮儀,就標志著“法定”的婚齡的到來,就可以在公開場合交異性朋友、談戀愛、論及婚嫁。
據筆者所了解到的資料,貴州民族地區村寨的少數民族的成年禮舉行的時間大多比國家法定婚齡早的多,有些村寨甚至在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舉行成年禮,都早于國家法定婚齡,提前了法定婚齡意味著生育行為的提前。有些民族地區的女性甚至從十幾歲開始進行生育,也很少使用節育或者避孕手段,直到不能生育為止,這也是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于漢族地區的原因之一。
其次,從婚姻的締結的方式上看,貴州少數民族婚姻的締大多數是采取男女自由戀愛相結合的形式。男女青年經過成年禮儀式之后一般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以對歌的方式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伴侶。黔西北苗族稱為“踩月亮”,在黔東南苗族稱為“游方”,黔南的布依族稱之為“趕表”等等。無論是“游方”還是“踩月亮”或者“趕表”都不是隨意的。這些尋找伴侶的方式無論在地點的挑選還是時間的規定都要遵循當地的行為規范。一般時間是在當地的傳統節日或者親朋好友家辦喜事場合,并且只能到固定的地點例如大樹底下或者是河道旁邊。在戀愛中“游方”、“趕表”等活動中還有一些禁忌對其進行約束,同時每個地區都有著本民族的習慣法對其調整。例如在有些苗族村寨中,“游方”時女方的親兄弟不能去,如果女方的家里有人生病同樣也不能進行“趕表”、“游方”等活動。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會受到當地輿論的譴責。
有些貴州少數民族盛行“姑舅表婚”的習俗,俗稱“還娘頭”,即舅舅家的兒子有娶姑媽家女兒的優先權,只要舅家提出,不管雙方男女是否同意就可強行成婚。
筆者認為,盡管貴州各少數民族某些地區有自由戀愛的習慣,但由少數民族村寨大多處于“與世隔絕”的大山之中,男女交往的范圍仍然是非常狹小,只是處于臨近村寨之間,這樣難免導致民族內部近親血源通婚,所產生的后代身體質量不免要比城市當中的出生嬰兒質量要低。至于“姑舅表婚”、“還娘頭”的習俗來說根本就是近親結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生子女的死亡率,導致新生兒身體質量下降。
最后,從家庭關系關系來看,貴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不坐家”的風俗習慣,即結婚后幾年時間,女方都待在自己娘家,也叫“不落夫家”。等生了小孩才長住夫家。在貴州有些偏遠的山區到目前還保留這種習俗。這是因為貴州少數民族婦女普遍早婚,因為生理和心理都還未成熟,不宜生活在夫家。并且,新婚當晚不同房,已成為一種道德規范。在家庭中,女性地位通常較男子要低。村寨中的一些重大祭祀活動、重大事項的討論是禁止女性參加的,但是在民族村寨中這是天經地義的,同時這也是符傳統社會規范、習慣法的。另外,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男性家長(一般指父親)通常對子女的婚姻有支配權或決定權。盡管孩子們可以自由戀愛,但是最終也得經過自己男性家長的同意才能完成自己的婚嫁問題。
(二)調整人口數量的法律文化
筆者認為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等生育觀念在貴州少數民族的習慣法里的滲透對人口數量有著重大影響。因為,在很多貴州少數民族村寨里,如果沒有子嗣,不僅愧對自己的祖先,而且也會喪失許多社會資源,如不能做頭人、不能充當媒人、不能主持重大宗教祭祀活動等等。因而,在本村寨當中社會地位的高低便與自己家中兒女的多少有一定的掛鉤。因為家中人丁興旺意味著自己家中勢力強大,在村寨當中發言權也就越多,因而貴州民族地區大多追求著一種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例如如在一些彝族居住的地方,有些村寨的習慣法規定,如果生前沒有兒女,不但在村寨當中沒有發言權,社會地位低下,死后也無人設靈位憑吊,村里人直接將其抬去火化。另外,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各種生產技術落后,傳統的農業社會基本上是靠人體原始勞動力來發展農業生產,對勞動力需求極大,因而在這種條件下無疑刺激了人們生育子女的需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多從十七八就結婚,開始進行生育活動,并且沒有采取相應的避孕措施,直到不能生育為止。因而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數量的發展上的體現就是生育水平高、出生性別比升高,相應地人口增長速度較快。
(三)男性偏好
貴州許多少數民族大多數還是保留著由父系社會的痕跡,傳宗接代本身就是隨著父權發展起來的一種價值觀,其基本內涵就是將父系的血緣承接下去,由祖傳父,由父傳孫,代代相傳。由于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同時,傳宗接代一般是落在男性的身上。其基本內涵就是將父系的血緣承接下去,由祖傳父,由父傳孫,代代相傳。沒有男性子嗣,不僅意味著現世的生活不完整,養老送終得不到保障,同時也意味著來世的生活同樣的悲慘凄涼。就是到現在,某些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在習慣法中對那些只生女孩不生男孩的女子,丈夫可以遺棄妻子或者多妻給于默認,并為社會道德習俗所允許。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促進了社會對男性出生的偏好。
(四)新生兒質量
新生兒的質量與父母的遺傳、妊娠期的孕育關系密切。貴州許多各少數民族歷來沒有科學的有關新生兒出生質量優生、優育學。因此,他們對新生兒自然素質的重視往往是從禁忌、習俗等原始的角度來考慮。例如:許多少數民族都禁止近親婚姻或同姓不婚、不同輩的近親不結婚;對于出生有殘疾的嬰兒通常將其溺死或者遺棄等,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的自然素質,但是溺死或者遺棄殘疾嬰兒是國法所不能包容的。同時,不少民族卻有姑舅表婚的習俗,上面已經說過,姑舅表婚在苗族稱作“還娘頭”。彝族的姑舅表婚有“河水向低流,姑娘舅家嫁”之說。這種近親結婚無疑是對人口的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
三、結語
貴州民族地區調整人口生產的法文化是在貴州獨特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是各族人民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的集中表現,這些調整著人口關系的民間法文化是與其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具有樸素、原始的特點。但是這些特點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實行,以及本世紀國家從立法上頒布《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各民族的人口生產的法文化也發生著非常深刻的變化。由于國家人口法文化與貴州民族人口法文化在某些方面有著相悖的一面,因而在實行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時候,對傳統的人口生產法文化有一定的沖擊,實行起來有一定困難。但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推進,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原有的法文化也在逐漸消失,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還是存在,新型的人口法文化同時也在逐步醞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