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剛
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我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億-5000億元,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政府決策失誤往往會導致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巨大破壞和浪費,而且由于政府決策的特殊性,很多決策失誤的后果不僅是經濟性的,而且是社會性的。比如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思路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政令不一,朝令夕改導致的政府信用缺失等等,而我們對于決策失誤的社會性代價方面并沒有給予重視。另外,眾多重大的決策失誤,時候卻往往很難找到真正的責任人。由此我們不得不產生疑問,為什么在我國的重大決策失誤如此頻繁?在面對如此巨大的資源浪費,導致眾多無法彌補的社會和環境的后果,為什么卻找不到導致決策失誤的人,無法追究決策失誤的責任?
一、我國政府決策責任機制的問題分析
在現代政府理念中,政府權力和責任是同時存在的,這不僅是現代民主價值的表現,而且還是法治精神的體現。所以針對政府決策權力的實施,應該相應的建立政府決策責任機制,而在我國眾多的決策失誤中明顯存在著決策責任的缺失。
(一)缺乏責任決策精神,決策責任觀念淡薄
與其他政府行為一樣,決策權力和決策責任應共同存在于決策行為的過程中,共同決定著決策行為的有效性。對于政府來說,本身就合法的擁有決策權力,而決策責任的存在是對政府決策權力的監督和約束,也是決策主體合法有效的實施其權力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我國行政文化中缺乏責任精神以及行政權力的運用缺乏束縛,我國政府決策缺乏責任決策精神,決策責任觀念淡薄。
(二)缺乏科學決策程序,決策責任隱患較大
隨著我國行政決策權力下放,而相關決策責任機制尚未健全和對政府責任的不重視或有意回避,很多失敗的政府決策極易出現決策責任追究的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現象,也正是因為無法可依和可以有法不依,各級政府進行行政決策時隨意性很大,決策模式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一的,相對簡單的決策模式。決策的主觀性、隨意性較強,科學決策意識淡漠,決策的非公共利益取向等等,體現為“急功近利”、“長官意志”和“拍腦袋”。
(三)缺乏民主監督和評估,決策權力和責任失衡
劍橋大學教授阿克頓勛爵曾說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的實施必須伴隨著相應的責任,否則任何一種權力都可能被濫用。決策權力的實施也必須賦予權力主體同等的決策責任,而決策責任的落實就必須依靠決策過程中的監督和決策實施后的評估,從我國當前眾多決策失誤的事后調查中可以發現我國政府決策缺乏民主監督和評估,導致了決策權力和責任的失衡。
(四)缺乏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決策責任無法落實
政府決策責任的體現和落實需要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我國政府缺乏單獨的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于決策失誤責任的追究只能參照政府領導責任的相關制度,缺乏實施細節和具體措施。這種情況下即使強調決策責任也無法使其得到落實。
二、加強責任政府的建設,完善我國政府決策責任機制
(一)重視責任政府的建設,建設彰顯責任的決策環境
責任政府是指,一種需要向全體選民解釋其所作的決策并證明這些決策是正確合理的行政機構。責任政府必須對其政治行為的后果負責。決策作為政府行為的常態更應該重視決策責任的體現和落實,這就要求建設彰顯責任的決策環境,比如建設凸顯決策責任的行政文化,強調責任精神,完善責任落實的制度。
(二)科學決策,減少決策失誤和決策責任的發生
科學決策的實質就是使決策程序合理有效。而合理的決策程序應包括三種制度的結合,就是先由領導者或者領導集體提議,也可以是其他人向領導提議由領導提出,然后由咨詢機構或者智囊團、權威人士提出補充完善的建議,最后是監督機構與執行機構聯合論證。看決策的事項是否切實可行,是否具有公益性,是否成本低廉而效益較高,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等等。
(三)完善民主監督和評估,加強決策責任的控制和保障
政府決策過程必須伴隨著對決策權力的監督,首先加強內部監督機制,主要對決策者道德品質、決策文化、行政倫理、政府內部組織制度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實質在于組織內部的自律與約束。其次完善外部監督機制,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政黨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及上下級與同級監督等。另外,隨著決策的實施,應加強對決策行為和結果的評估,為決策責任的追究提供標準。
(四)建立決策責任的認定,追究法律制度,落實決策責任
政府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安排是實現政府決策責任的制度基礎,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應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政府部門和官員的權力和責任的詳細界定;二是對決策權力的行使主體履行職責的條件和方式進行明確規定;三是對政府工作責任追究主體,責任追究方式進行明確界定;四是明確問責獎懲機制的原則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