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和心理不斷成長,自我意識增強,認知過程有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但是,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日漸增多。有的青少年出現憂郁、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有的出現學習成績不穩定、厭學、逃學的現象,還有的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還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等親子沖突。他們在情感上與父母越來越疏離,父母也逐漸無法掌握子女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些使得親子關系面臨著重大考驗。
青少年親子關系的問題與社會工作的關系頗為密切。因為社會工作是一門具有應用價值的,專業化的,綜合性學科。同時,它又采取助人的手段,本著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理念,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提升服務對象的能力,促進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從社會工作的角度,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技巧,解決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具有獨特的優勢。
筆者欲從個案工作和家庭社會工作的角度對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策略,希望能夠幫助眾多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擺脫困惑,并且達到改善青少年親子關系沖突,以促進其家庭系統的健康發展之目的。
一、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的成因分析
親子關系會隨孩子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親子關系具有不同的特點,親子之間相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進入青少年期,由于種種因素,親子之間容易產生代溝。筆者欲從青少年個人及其家庭兩方面對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進行分析:
(一)個人因素
隨著青少年的不斷成長,其心智也逐漸趨于成熟,獨立性增強,同時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心理表現出閉鎖性。他們失去了童年的直爽和坦率,開始封閉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對父母也很少吐露真情;其次,由青春期這一生理因素所致,他們很容易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因為小事和父母發生沖突;再次,在“成人感”的驅使下,其挑戰權威的欲望逐漸增強。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在認知上進入成人思考階段。他們不再盲目服從權威,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而且也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相對性。他們對獨立自主有較高的要求,希望親子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此時父母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在認知發展上的轉變,親子之間就容易因為不平等的關系和不一致的需求而產生激烈沖突”;最后,由于思考問題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致,他們對父母缺乏理解和寬容,不懂得換位思考,尤其當發現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會出現憤怒情緒和極端的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一個初級社會群體,是個人基本物質保障和精神動力的來源,也是個人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家庭是由家庭全體成員及成員間的互動關系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因此,親子關系的問題就不能簡單視為子女一方的問題,它的產生與發展還與整個家庭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方式,家庭結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均會對青少年的親子關系產生影響。
在薩提亞家庭治療法看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大部分是透過溝通來進行的,因此家庭的溝通方式對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產生極大的影響。良性的溝通方式是“表里一致”的,這種良性溝通方式會讓孩子獲得正確的自我意識,形成較高的自尊,并且認清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形成與之相匹配的責任感。而不良的方式恰好與之相反。
所謂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的構成情況,是由全體家庭成員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所組成的穩定的整體性關系模式和維系機制。健全的家庭結構能夠維持家庭良性運轉和家庭穩定,進而對青少年對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而病態的家庭結構會導致家庭內部的權力爭奪,家庭紛爭和家庭成員的畸形發展。
父母受教育程度會深刻影響家庭的環境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為大學、研究生及以上的,其子女的自尊得分高于父母教育水平在高中或中專以下的子女。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會善于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尊重理解他們,多采用講道理的方式;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或是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針,或者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更談不上尊重和理解。
二、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個案工作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運用
個案社會工作是一種一對一的社會工作方法,它強調助人的專業性和方法的個別化,其基本價值理念是尊重個性、承認人的價值和獨特性,融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于一身。
針對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可以采用個案工作方法中的理性情緒療法,運用該療法可以準確地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們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該理論認為,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也不是由其他人或過去的生活事件造成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感知、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理性情緒療法的主要目標就是摒棄對生活的消極人生觀,代之以理性的、寬容的人生觀,改變求助者使用自主性思維的方式,并引入認知重構的思想。
(二)家庭社會工作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運用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認為,家庭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構成了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對于家庭成員的心理與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家庭成員在互動中尋求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滿足其他成員的需要,如果部分成員的需要受到忽略或歪曲,這些成員就會在情緒和行為上出現“病癥”,這些病癥所反映的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運用家庭社會工作方法解決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時,首先要改變不合理的家庭溝通方式。家庭的溝通方式會對青少年的親子關系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把握正確的溝通方法、時機與內容。如果任何一方心情不好時,不要教育子女,此時很容易把消極的個人情緒引入親子溝通中,容易產生親子沖突,會造成子女的反感,甚至有可能影響和干擾以后的學習和活動。同時讓父母學會專業的溝通技巧,比如支持性技巧、反應性技巧、引領性技巧、影響性技巧及疏導情緒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礎上達到最佳溝通效果。其次,引導父母學習有關的家庭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正確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樹立一種全新的子女教育觀。目的是讓父母變為孩子生活中無話不談的朋友,消除孩子與家長之間代溝。
代溝,就像是隔在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一堵厚墻,墻外的父母覺得孩子難以溝通,墻內的孩子則覺得父母不可理喻。要想解決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問題,父母親應多抽空陪伴子女,多與子女溝通、交流,以及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父母必須知道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與了解。在教育子女方面,應采取協商政策,千萬別動不動就以“我吃米多過你吃飯”來鎮壓子女。作為子女則應站在父母的立場換位思考,學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當雙方意見出現分歧時,子女應委婉地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場,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果通過語言無法與父母溝通時,則不妨考慮改用文字來表達。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青少年的親子關系問題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又產生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雖然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去解決青少年親子問題,但是國內針對親子關系的社會工作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仍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從家長到社會,對親子關系問題不夠重視,沒有意識到此類問題將會影響到子女的成長及整個家庭功能的良性運轉,所以出現問題后,并不采取任何措施,而是指望用時間來沖淡危機、解決問題。其次,部分家長雖然已經意識到正確處理親子關系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在傳統教育思路的指引下,多數家長認為這些問題是家庭內部事務,不需要求助于外人,拒絕接受專業親子教育機構的幫助,然而自身又缺乏妥善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導致問題的惡化。再次,國內親子教育機構的專業化水平較低,許多工作者只是了解相關理論知識,但是實際操作能力低,對各種療法運用得十分機械,機構的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想要真正的解決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還需要對上述問題予以關注,認真分析和評估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社會工作發展與建設的經驗,為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的徹底解決創造一個最佳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