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煒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讓人擔憂的趨勢,低齡化、暴力化、團伙化傾向明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擔負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查批捕,起訴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工作等職責。如何既能有效地預防和打擊未成年人犯罪,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就需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準確適用刑事政策,建立有效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機制。
一、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特點
(一)工作對象特殊
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工作對象是實施涉嫌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這一特殊人群。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情感易沖動、控制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往往是“一足失成千古恨”,未成年人具有強烈的模仿性,極易受到客觀不良外因的影響,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不強,在實施作案時常常沒有明確的動機和目的,表現出很大的盲目性,有時僅僅為了一句氣話、為了爭一口氣。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很多是初犯、偶犯,主觀惡性不大,可塑性強。
(二)涉嫌罪名集中
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中,侵犯財產罪居多,這是由未成年人經濟和生活上的非獨立性所決定的,即主觀上有強烈的或畸形的物質欲望和需要,客觀上又沒有獨立的經濟生活來源,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和享樂欲望,將盜竊、搶劫、搶奪當成自己獲取錢財的手段。
(三)外來未成年人犯罪占絕大多數
大批外來務工人員由于沒有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往往不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又脫離了父母親戚的看管,受到外面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法律意識淡薄,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上的不完備
雖然我國就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以及犯罪方面相繼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但這些法律對未成年人批捕、起訴、條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因而實踐中對未成年人往往沒有與成年人區別對待,這樣使得對未成年人實施特殊保護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落空。我國刑法是典型的“應對成年人犯罪的法典”,目前我國缺乏一部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實體法和刑事訴訟方面的程序法,這樣導致了未成年人犯罪檢察制度的不完備。
(二)“懲罰為主,教育為輔”的執法理念
由于當前的檢察機關辦案人手緊缺,使得檢察人員在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時,往往疲于消化案件本身,專業化程度不高,只注重打擊和懲罰未成年人犯罪,沒有全面細致地考慮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心理狀況等問題;沒有從重挽救、重教育、重保護的司法理念出發,重視刑罰的預防和教育功能;沒有注意到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落實區別于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措施。
(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羈押率高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逮捕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二是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三是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不能夠足以阻止社會危險性的發生;但實踐中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往往“構罪即捕”,而忽視是否有逮捕必要。造成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逮捕率過高,這與保護未成人合法權益的宗旨是向違背的。
三、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完善
(一)嚴格貫徹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目前我國懲治與預防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根據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注重寬與嚴的有機統一,當寬則寬,該嚴則嚴,寬嚴互補,寬嚴有度,對嚴重犯罪依法從嚴打擊,對輕微犯罪依法從寬處理。“寬”即寬大、寬緩、寬容。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從寬處理,堅持少捕、慎捕、緩捕,注重非監禁化,這是刑法謙抑性理念應有之義,也是執法人性化的根本要求。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失足的青少年給予人性化的關愛和保護,不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也是我們在刑事檢察工作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最高人民檢察院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第11條明確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從寬處理。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未成年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有無幫教條件等情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對提起公訴的未成年被告人,可根據情況向法院建議適用緩刑。
1.審查批捕階段。檢察機關審查批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必須要轉變觀念,堅持“少捕、慎捕、緩捕”,嚴格把握“有逮捕必要”的逮捕條件。如果監視居住或者取保候審等其他強制措施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保證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堅決不用逮捕強制措施。“有無逮捕必要”可從涉嫌犯罪的事實、犯罪情節、社會危害性、主觀惡性和社會幫教措施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對于罪行較輕、主觀惡性小、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予批準逮捕。對于罪行較大,但主觀惡性不大,認罪態度好,有真誠悔改表現,且具備有效的幫教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不使用逮捕也能夠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能夠保證訴訟正常進行,也可依法不批準逮捕。
2.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堅持可訴可不訴的堅決不訴”,給失足的未成年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檢察機關對于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也應該作出不起訴決定。對于罪行較輕的,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悔罪態度較好,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未成年被告人,檢察機關應依法建議法院適用緩刑。對未成年犯依法適用緩刑,可以避免關在監獄內受到的交叉感染;對未成年罪犯適用緩刑能夠讓其繼續學習和工作,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從而能夠激發其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檢察引導偵查制度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建立檢察引導偵查制度可幫助偵查人員確定確的偵查方向,引導偵查人員收集和固定證據,提高司法效率。另外還可對偵查活動進行有力的監督,預防和及時糾正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從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1.未成年人案件檢察引導偵查制度的必要性。首先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在公安機關案件報捕之前,介入未成年人案件的偵查,提出參考意見,監督偵查活動,能夠有效地減少和杜絕超期羈押、刑訊逼供等違法活動。其次提高司法效率。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活動,引導和幫助偵查人員確定正確的偵查方向,從而可以使案件得到快速辦理。一個案件如果久拖不決,對羈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提高司法效率,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得到盡快辦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堅持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未成年人案件檢察引導偵查制度實踐要求。首先要明確目的。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的目的是為了監督偵查活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次檢察機關應及時做好信息的梳理、反饋以及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會調查工作,引導公安機關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必要性”證據的收集,做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會調查,為下一步是否批準逮捕提供參考。
(三)延伸檢察職能,關心未成年人成長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幫助、挽救失足未成年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更是責任重大。
1.學校是未成人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檢察機關可與學校進行結對聯系,充分利用學校這一未成年人集中的主陣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采用上法制宣傳課、案例析法、模擬法庭、法律漫畫手冊、法律座談會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引導青少年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幫助青少年增強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辨別真偽、抵制誘惑的能力。要教誨他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幫助他們樹立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未成年人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建立企業幫教基地,是關心、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又一舉措。對于不捕的未成年人,落實企業幫教基地,讓其在企業里工作,既可以保證訴訟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效地防止社會危險性的發生,又能夠解決其生活困境,讓其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從而能夠激發其棄惡揚善、重新做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此,檢察機關可牽頭共青團在當地精心挑選具有愛心和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家,簽訂企業落實幫教協議,共同關愛、幫扶失足的未成年人,預防其再次犯罪,讓其通過誠實勞動自立自足,洗心革面,將來成為社會可用之材。
3.建立社會救助資金。外來外成年人社會救助資金可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牽頭共青團、民政局、財政局等部門,由政府和有愛心企業、個人共同出資設立,對于資金的管理,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針對外來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勞動技能而沒有能夠找到工作的情況,勞動部門應組織他們參加免費的勞動技能培訓,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講課,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