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秋
山西霍寶干河煤礦于2008年9月20日發生礦難,1人死亡,事故發生后礦方瞞報,引發所謂“封口費”事件。新聞出版總署和山西省先后兩次派出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曝光了此次“封口費”事件中收取費用的6家“媒體”。山西霍寶干河煤礦確認,發生事故以來,煤礦以訂報費、宣傳費等各種名義給6家媒體總共支付125700元。
事件總是如此的相似,2003年9月15日,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金元寶。類似的事件并不是沒有發生過,山西省某報特稿記者張某舉例說,2002年10月份左右,一位攝影記者邀請他去做一篇收容站的批評報道,各報記者坐滿了兩輛小面包車。最終的結果是,各報沒有一家登出消息。因為收容站給各位記者派發了紅包,還請他們到歌廳唱歌,洗桑拿,收容站對死者家屬的賠償也變成原來的兩倍。
因此有人總結說:以往的有償新聞,是某些企業和個人看上了媒體輿論監督功能,要記者“說”;而如今更多的事件,卻是要記者“不說”。這種“不說”,使得記者在放棄輿論監督功能的同時,喪失了職業操守底線,更暴露出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自律與他律的真空。
有評論提出了“對輿論監督的監督”命題。《南方都市報》曾指出,“由代表公眾利益的媒體來對公權力的行使和社會運行進行輿論監督,這是現代社會一項成功的制度設計。但是,作為監督者的媒體自身是否需要監督,怎樣進行監督,這顯然是一個問題”。
我國的大眾傳播媒介都是國有資產,主要媒介是黨和政府直接控制的,眾多的其他媒介也都分屬主要媒介、各個黨政機構、黨領導的團體。計劃經濟時代,媒介是黨政機關的一個部門,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共權力是被公認的,權威性也很大。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媒介在政治方面的性質沒有變化,但是國家基本上不再給媒介撥款,于是媒介本身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利益單元,它必須同時要考慮在經濟學意義上最大限度地爭取受眾,受到廣告商的制約。當媒介實行輿論監督時,它應該代表公共利益,然而由于關于輿論監督的報道通常具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于是,出于媒介本身的公關需要,常常會出現將嚴肅的輿論監督話題進行有意炒作的現象,以及媒介越權干預行政、司法的問題。一方面,新聞單位以新聞作交易的情況突出。武漢市廣播電視新聞中心評論部高級編輯胡桂林同志曾三次對湖北地區新聞界的職業道德狀況進行社會調查,調查結果表明:100%的新聞單位存在著記者拉廣告和“贊助”的情況;80%以上新聞單位給記者規定了“創收”任務;70%以上新聞單位出售或變相出售過欄目和節目時間;100%的新聞單位在“合辦”、“協辦”的欄目、節目中收取了一定費用;90%的新聞單位給拉廣告的記者不少于廣告費總額10%的“回扣”。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以職謀私的情況較為嚴重,胡桂林同志的調查結果表明:100%記者編輯接受過被報道單位送的“紅包”和禮品;60%的記者承認向被報道單位要過用車;40%以上的記者在被報道單位報銷過包括旅差費、電話費、用餐費、交通費之類的單據;100%的記者吃過請;60%的記者求被報道單位辦過私事。有68.6%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記者以職謀私的情況很普遍。最終,新聞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表現主要可以歸結為“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侵權新聞”和“低俗新聞”。
于是,誰來監督媒介和記者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媒介越權、記者違規違法,在大的方面有政治導向的制約,經營管理上有各種法規制約,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并非出在這方面的屬于職業道德、業務規范方面的問題,是最常見的,也最缺少監督和有效的懲處,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媒介的輿論監督有可能變成某些記者和編輯手中的一種特殊的“權力”,用以要挾人和剝奪人。沒有適當的制約,媒介的言論自由會變成一種新的話語霸權。
提高媒介監督的公信力、適合性因此成為媒介人積極面對的新課題。在這里,我們更應當突出個人自律、媒介自律和社會他律的共同作用。
提升個人新聞道德自律意識。個人新聞道德自律,是指新聞工作者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自律,相對于“他律”,屬于道德范疇。它是媒介監督職能得以執行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傳播法規的有力補充。
“封口費”事件引發了記者群體對于記者職業道德和記者自律的大討論,這無疑將會給中國新聞界帶來新的思考和變化。新聞道德作為職業道德的一種,同其他職業道德一樣,具有社會性、階級性、規范性、約束性、實踐性等特點。與其他道德相比,新聞道德具有更加鮮明的階級性和更為強烈的政治色彩。同時,由于新聞職業的特殊性,新聞道德自律意義重大。1991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出版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1994年4月、1997年1月兩次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明確規定,“新聞工作者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努力奮斗”,并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用、發揚團結協作精神”的六條準則,以此來規范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違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甚至觸犯法律界限的行為屢有發生,如前文提到的山西霍寶干河煤礦“封口費事件”以及楊麗娟瘋狂追星事件、記者炮制的“紙箱餡”包子事件等無不暴露出記者自律的缺失。
缺失的要補足,記者自律貴在落到實處。雖然我們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但為何違反職業道德之事仍屢禁不止呢?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表明,有近半數的新聞工作者不知道該準則的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遵循它了。記者自律不應該是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準則,也不能是短期內的應急之舉,建立一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制,強化對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入門設置。個人的新聞道德水準必然關聯到整個行業的道德風氣,有利于形成新聞職業操守底線,這才是當前我國傳媒界亟需的。
強化新聞行業內部的自律和自凈機制。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聞媒介也是新聞道德自律的重要主體,新聞道德自律應該從整體上約束新聞媒介單位的道德問題。在此基礎上,新聞媒介必須自覺遵守新聞道德規范,調整自己的整體工作思路、編輯方針、輿論定位、報道傾向乃至整個運行機制,帶領自己的工作者負擔好應有的社會責任。
用職業社會學的觀點看,一個行業的自律,是這個行業邁向專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媒介的自律的途徑除了建立嚴格的行業標準,還應當實踐新聞記者信條,并成立有效執行專業標準和記者信條的監督機關。其實記者的丑聞,并非一國之獨有。全球聞名遐邇的紐約時報社,也曾爆出了造假和獲普利策獎的名記者侵占通訊員采訪資料的消息。除當事人被辭退之外,執行總編輯也辭職以謝社會。可見,在各項社會規范和運行機制已經較為成熟的國家,新聞行業作為社會良知的守護者,其內部操行有著嚴厲的禁區。
首先,在現實工作中,行業的自律必須建立在對形成行業操守的認同基礎上。一些媒體缺乏應有的法律觀念,搞不清事實,弄不清因果,只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謂“時效”,以致于新聞失實;一些媒體不區分正面或者負面新聞,只追求轟動效應,版面、熒屏到處充斥著負面新聞,時刻給受眾一種身處危機環境的感覺;一些媒體缺乏全局意識,也不講究方式方法,對一些細節問題反而極盡推波助瀾之能,直接誤導了廣大受眾。其次,行業自律應當探索有效的學習方式。講求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質量,注重學習效果,使自律的意識真正入耳入心。再次,行業的自律應當建立相應的考量體系。目前許多媒體都有相應的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的模塊,對于職業道德操守這個問題來講,應當實行“一票否決”,強化從業人員對于遵守職業道德準則的認識。
嘗試建立媒介監督他律機制。關于新聞工作,我國在一些法律條文中都有多處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另外在《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廣告法》、《民法通則》、《保守國家秘密法》、《軍事設施保護法》、《著作權法》、《個人所得稅法》中對與新聞工作相關的內容也進行了規定。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對新聞工作進行規范的規定、條例、制度就更多。但我國對新聞業的專門立法工作相當滯后,這對正確的有效的新聞職業道德價值導向的形成是有一定影響的。
在目前專門法規尚未出臺的大背景下,在強化記者個體和媒介的自律和自凈意識的基礎上,受眾監控、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是媒介監督的他律嘗試。新聞道德自律信條的遵守除了依靠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覺外,離不開監督體系。沒有了監督,新聞道德自律也只是口號,是一紙空文。“監督者也應接受監督”,這一點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共識。
目前比較可行的他律方式可以嘗試成立受眾評議會,使其享有法律上的地位,擁有審議權、監督權甚至制裁權。這個團體可以負責接受人民群眾的舉報,調查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各類有償新聞、誹謗新聞、黃色新聞及虛假新聞案件,定期通報對新聞單位職業道德行為進行評議的結果,對那些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以全行業名義予以處理,以至除名。受眾自發成立志愿性團體監督媒體,廣告客戶以廣告預算抵制不良媒體,促其自律。此外建立媒介等級信用評價機制。監管就是要發現這些假新聞,鼓勵媒介之間互相舉報假新聞,可以鼓勵媒介競爭的一種積極性。同時,建立一個媒介等級信用評價機制。也就是說,這家媒介如果你發的假新聞多,比如一年你發五條,那么你的媒介等級就下降一個等級,那么以后你的等級就非常低,就不會再有受眾,不會再有公眾來看你的媒介了,不再相信你的媒介了。那么這樣的話,對新聞媒介來講,建立一種公正、公開的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和公信環境勢在必行。
筆者堅信通過“個人自律、單位管理、司法監督”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的建立;通過教育和管理、自律和他律共同發揮作用的媒介環境的創建,中國傳媒界和中國記者一定能夠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