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立東
據廣西新聞報道,“2009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建設要抓好總投資4085億元的168項重大項目”。其中,有一批易污染項目上馬,如石化、造紙、鋼鐵、電廠等重大臨海工業產業項目,項目的實施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極大,一時成為了社會的焦點。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為使廣西北部灣的海洋生態環境不被污染,又能使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就要堅決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應用法律手段進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一、用準確、合理的法律經濟指標量化細化管理,指導環境保護
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目標,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建設成為我國沿海發展的新一極,因此,上臨海重大項目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在排污等環境指標上要嚴把質量關,后果將不堪設想,據了解,國家環保部門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環境保護高度重視,如在區域內的北海市,就因為環境污染問題難以解決,已經砍掉了大批易污染項目,國家對外商在北海市將投資上百億元建設的林漿紙項目上,慎之又慎,對環保指標要求非常嚴格,項目的環保問題是事前可以解決的。但是,從環境保護全過程來看,偷排放污染物事件、偶發的各種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屢禁不止,客觀上要事后矯正,但在環境法律救濟中,由于沒有制訂量化細化指標,沒有用明確的貨幣等經濟數據表現出來,對環境責任處罰沒能用市場調節方式解決,對違法的有效遏制不力,造成了救濟責任時重時輕,隨意性很大。
面對著社會環保博弈高手,手段不夠多,責任不夠細,就無從管理,其結果造成了暗排暗放現象嚴重,環境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要取得博弈的解,一定要明確職責,使企業明白是否承受得起所分攤的責任。建議從資源、效益著手,用達到社會利益最大化去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以定量細化來解決環境保護問題。這樣,就可能準確地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經濟法律救濟制度。經濟法律救濟制度可通過建立專業評估服務平臺配套,即建立北部灣經濟區域環保評估專業機構來配套完成。
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分析,企業排污是經濟的外部性表現,是轉嫁企業生產成本,其經濟救濟指標,恰好等于企業本應自己負擔卻通過排污轉嫁的成本。
經濟手段是調控的博弈工具。如果準確定位于實際可行的水平,環境法律救濟實行責任市場化、經濟化,以貨幣為計量單位,核算成本,準確劃分。在污染總量不超標,能夠統一集中處理的前提下,對環境法律救濟指標公開公示。這樣,博弈手段就具有合理性,博弈結局可以實現“帕累托”均衡。
環境救濟經濟指標的明確,可促使企業積極合作,企業可以按自身的能力及法律等壓力的大小,調整環保項目的投入,如果企業計算獲得凈收益,就會積極投資治污,國家與企業的環境救濟博弈就可以取得“納什均衡”合作解,因此,準確量化細化環境法律救濟指標十分關鍵。
二、用法律經濟把握救濟責任的最佳力度
環境的破壞,從小到大按梯度演變過程,可恢復性隨梯度增大而減小。二者存在對應的反向函數關系:污染越重,恢復可能越小;反之,恢復可能越大。環境對遭受破壞的容忍度是有限的,有些物質根本不能自然降解,或降解周期長達數十萬年(放射性物質等),有些物質積累到一定的時間、一定數量會就發生不可逆轉的污染,這些就應事前嚴格制止、嚴格把關。環境污染的容忍度,從可以接受到無法控制(環境喪失無法恢復),有一個最大允許值,這是環境的最大承載力界限,因此,針對最大承載力等不同的狀況,環境法律責任經濟指標應按輕重緩急不同處理,即對于環境恢復困難的排污行為堅決禁止或取締,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對屬于可以在自凈范圍內的污染,或者通過有集中處理器處理的,處理后可以達到排放標準的,應鼓勵、引導企業自己治理。
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不能走我國一些沿海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開發,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海洋生態環境不能作事后處理。對于重大項目的實施,要通過節能減排、回收再利用、循環使用、增加環保設備投入及提高科技手段處理等多途徑解決。廣西北部灣海域,海水養殖業面積正以每年上萬畝增長,養殖污水的排放也是由于沒有環境保護的細則管理,污水排放日益嚴重,這些都應引起高度重視,都可以用法律經濟原理進行管理。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把海和水兩個重點保護好,要建立北部灣地區區域性協調管理機制,加強北部灣區域、流域和海域合作,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國家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優化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花大氣力引進“科技型”、“環保型”、“效益型”、“循環型”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及無污染產業發展,才能真正保護好北部灣海洋資源,實現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