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漾
一、將時代背景的大前提溶進了人民戰爭思想的發展中,對人民戰爭的新要求加以肯定
鄧小平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前提下,在改革開放的國策中發展了黨對軍隊的領導。他要求人民軍隊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黨指揮槍的原則,堅決抵制“軍隊非黨化”的錯誤傾向。1975年,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人們這個軍隊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①。在面對軍隊內部矛盾中鄧小平指出:“不管什么派都是錯誤的,一切派都要堅持排除。搞派性是與干部隊伍專政對立的,必須排除派性”②。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對于改革開放的“西化思想”,鄧小平再次指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軍人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③。鄧小平結合時代特點,聯系本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提出軍隊建設“三化標準”,既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其中革命化就是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要讓軍隊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鄧小平建設軍思想的本質所在。
二、強調人民戰爭思想的組織結構上和準備形式上的多樣性
鄧小平說:現在國際形勢并不太平,我們必須鞏固國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全體指戰員,務必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自己的軍事政治素質,努力掌握應付現代戰爭的知識和能力。這些論述都對新時期加強局部性反侵略軍事斗爭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準備形式上,鄧小平對人民戰爭思想的發揮更加具體化。他認為人民戰爭在準備形式上分為物質上準備與意識上的準備,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他強調對國際形式的分析,指出和平與發展為時代的主題。雖然戰爭爆發可能性還存在,但戰爭不會輕易爆發,就算有了戰爭,也將是局部小規模的戰爭,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的。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從來不排除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也從來不忽視對爆發戰爭的直接防御準備。隨著戰爭深入發展這種依靠人力在物質上對戰爭的支援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我國的國防建設了。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提出了,要加強對軍事上的意識形態準備模式的提高。現代戰爭意義上的國防建設不僅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外交多個領域的整體溶合,還應該包括對戰爭的理解,這個意識形態上的理念。隨著人民戰爭思想進一步向前發展,人民群眾對戰爭的看法將關系現戰爭的勝負。在準備形式上不但要在武器建設上走集約型的道路,在思想意識的戰爭準備中更是如此。既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個體優勢,又要整合全體的力量。這就要求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平時進行國防教育,“要辦各級學校,經過訓練,使軍隊領導干部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戰爭知識”。“過去是戰爭中訓練,從戰爭中學習而且那個學習是最過硬的。但是現在,即使有戰爭不經過學校學習也不行,因為裝備不同了,指揮現代戰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④
三、強調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與人民戰爭思想的結合
鄧小平在國防建設思想上有一種求變的理念,可以這樣說,在鄧小平的理論思想中對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占有突出的地位。文革結束后,小平就高瞻遠矚的指出“為了提高干部的指揮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們的知識,要好好辦學校,包括各總部、各軍兵種、各級的學校都要辦好。不打仗,除了搞演習以外,辦一點學校,這總是一個辦法。”“從排長起,各級軍官都必須經過軍官學校的訓練。”⑤鄧小平始終認為教育是立國興邦的本質所在,只有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提高我們綜合國力,從而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國防建設事業也是如此。鄧小平在多次召開的全軍擴大會議上再三強調重視教育事業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認為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本措施。鄧小平認為大量的轉業軍人,到了地方不但可以支援地方的建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地方的人民戰爭的力度。轉業軍人不但為地方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為基層國防建設中增添了基礎力量,在如果出現的戰爭中,可以領導廣大群眾參加斗爭,從而增強我人民戰爭的基層力量。為此鄧小平說:“軍隊培養兩用人才的工作真正做好了,部隊干部戰士轉業復員到地方就容易了”。“把其中一些人才轉業到地方各行業去,對地方也是個支持”。⑥
從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國防理論建設的重視,特別是對人民戰爭思想理論在新時期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和新內容。鄧小平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總設計師。當然也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指揮,。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我軍在新時期建設和改革的根本依據和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特別是要將新時期的戰備高度下,要努力提高軍事理論建設,尤其是對人民戰爭思想理論的重新理解和深入發展,結合本國國防建設的實際情況,賦予人民戰爭思想新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