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瑤
一、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造成的原因
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模式,總結起來有兩類。一類稱為“鄉土教育”,一類稱為“城市化教育”。何為鄉土教育,就是主張農村教育應該鎖定在為農村當地建設服務這一方面上,課程設置要圍繞農村地方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城市化教育就是主張農村教育應該讓農村學生接受先進的與城市學生相同的教育,接受先進城市文化。農村“鄉土教育”的根本是農村的職業教育。作為我國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職業教育肩負著發展農村人力資源,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服務的歷史使命。
農村職業教育,一方面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了廣大農村、農民的科技素質,培養了大批能領導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解決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職業教育承擔了為農業農村一線培養數以萬計的農業職業技術人才的重任,其職業培訓學校為農村人口轉崗、轉移提供就業培訓,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由此可見,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大多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始終處在不發達或欠發達狀態。其原因分析如下:第一,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缺乏,學校辦學力量薄弱。而且農村職業學校的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與農民生活脫節。農村職業教育需求廣泛,但現實市場需求比較小,市場發育不成熟。教育內容無法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
第二,農民對農村職業教育缺乏價值認同。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缺少特色,技術性和實用性不強,導致教育給農民帶來的收入較低,嚴重挫傷了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而且在農村,“師傅帶徒弟”式的傳統職業教育形式仍被廣大農民接受。
第三,農村職業教育成本與農民具有的實際支付能力存在差距。農民收入低,而所要支付的教育費用高。因此,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職業支付能力,降低農村職業教育成本,是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二、政策與補充
(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及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在對建國以來各項工作反思的基礎上實行改革開放,在推行穩定而又創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農村發展的同時,恢復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農村職業教育擔負了更多的職能,農村職業教育政策措施也出現了相應的新氣象。
為了改變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發展局面和探索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從1983年開始就制定了許多政策文件,規范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這些政策、文件,確立了農村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目標、規模、層次結構和課程目標,奠定了改革開放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促進了農村職業教育“農科教一體,三教統籌”的發展方向。
(二)對現有政策的補充
一系列的針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的頒布與事實,已經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具有突破性進展,在繼承以往的政策的同時有所創新。這些創新與調整,是基于對三農問題的積極回應,重在解決現階段農村教育的矛盾以及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利支持。
針對上面的問題,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就必須改革管理體制,提高辦學的靈活性。具體地說,我認為應該著力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政府主導的、與農村職業教育情況相適應的管理機構。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忽略了農村職業教育在提升農民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位置。鑒于此,必須盡快構建一個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體制,徹底打破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二是,農村職業教育投入機制的創新。需要充分調動民間與社會力量投資和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和支持多元化的社會資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人格局,以彌補政府資金供給主體功能的缺失,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農村職業教育模式必須在堅持因地制宜、實用有效原則的基層上,根據特定的社會背景、區域經濟基礎、自然資源以及區域文化背景等加以選擇,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要積極探索農村職業教育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突出實用性和實效性,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四是,農村職業教育內容的創新。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和內容必須緊緊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來設置。在現階段,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專業和品牌特色專業,以便使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能夠與新農村建設同步、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