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珊 黃瑞斌
一、當前我國戒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我國的衛生醫療機關、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主導的戒毒方法,主要包括自愿戒毒、強制戒毒和勞改戒毒。自愿戒毒的優勢在于戒毒者和親人的主動配合,且大多數屬于初次戒毒,一般能達到生理脫毒的目的。其不足在于自愿戒毒機構不具有封閉的戒毒環境,缺乏嚴格的管理措施,經常會出現戒毒者邊戒邊吸的現象,甚至有些機構竟成了毒販銷售毒品的窩點。自愿戒毒的實際時間很短,采用的多是藥物脫癮治療法,沒有充分的心理脫癮和康復的時間保證,而目前的戒毒藥物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這一方法的復吸率往往很高。強制戒毒的優勢在于戒毒場所和醫療設備等由政府投入,較為規范,戒毒者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中戒治,大多數人都能達到生理脫毒的目的。其不足在于醫護力量短缺,經費難以保障,治療費用收取越來越難,許多戒毒所出現難以維持的狀況。強制戒毒的實際執行期限較短,難以取得良好的戒毒效果,復吸率也是比較高的。勞改戒毒屬于行政處罰性質,時間1至3年不等。優勢在于有相關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力和威懾力,勞教所內形成了一個相對凈化的“無毒環境”,具有較為完善、規范的工作機制和教育矯治體系,以及良好的文化氣氛,較為正規和完善的醫療保障設施,且執行時間相對較長,貼近心理脫毒和戒毒康復的客觀規律等,因而戒治效果相對較好,復吸率相對較低。其不足在于戒毒時間大多在2年以內,到期不管戒毒效果如何也要依法解除勞教。由于沒有后續的康復措施,戒毒效果很難鞏固,存在一定復吸的幾率。
新興的社區戒毒幫教模式將戒毒工作延伸到社區。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并與吸毒者的家人取得合作,將法制與親情相結合,能使戒毒人員感受到社會與家庭的溫暖和關懷,重拾信心,從而戰勝毒品的毒害,走向新生活。但存在社區工作人員普遍缺乏專業意識與專業知識,難以提供專業化服務、社區服務資源的短缺與斷裂、社區戒毒人員缺乏改變的正向動機與使用資源的能力等問題,使得工作開展得并不順暢。戒毒人員還是感受到社會的拋棄,家人的背離,使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導致他們重蹈覆轍,在毒品的深淵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
越來越引起關注的心理治療模式強調復吸行為是心理選擇的結果,而心理選擇的產生取決于相關的心理依賴性及其發展水平。對心理依賴的研究成為了探析并治療復吸行為的關鍵。該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方向,提高了戒毒工作的效率,降低復吸率。但這一模式雖然從心理依賴的產生、強化去研究復吸的原因,卻忽視了外界因素的影響,社會、社區、家庭、朋友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導致復吸的重要原因,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戒毒工作遇到一定困難,復吸率居高不下,筆者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很難真正回歸社會。戒毒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步驟:脫毒治療、心理康復、后續管理。通過文獻分析和調研總結,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戒毒工作存在一些缺陷,比較注重脫毒治療和心理康復,忽略了對戒毒人員的后續照管(即“回歸社會”)。“回歸社會”是當今世界戒毒工作三個階段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對戒毒工作是否成功的客觀驗證。
二、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模式介入戒毒人員“回歸社會”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和對戒毒人員的訪談,筆者歸納出了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標準包括:其一,能被家人所接納,能較好地融入正常家庭生活,得到家人的關懷、理解和支持。其二,能被社會大眾所接納和認可,建立正常的社會交際網和生活圈。其三,得到社會機構的正確對待和支持,在就業、衛生、教育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其四,能恢復自信,正確對待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正視自己的生活現狀,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新生活。
面對現階段我國戒毒工作在“回歸社會”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專業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可能是解決問題的一大出路。社會工作以其人性化的視角和專業化的工作方法開展“回歸社會”的介入工作,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有效綜合各方面的有用資源,使戒毒人員能被社會和家庭所接納,協助其恢復自信和自助能力,使其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下文主要從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模式的角度進行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法探討。
(一)個案管理模式
個案管理模式是一種整合性服務的工作模式,經常用于服務那些同時面臨多重問題,且自身無法有效地向外尋求幫助的對象。個案管理工作者應對服務對象的各種問題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協調各種機構的資源,將多種助人方法加以整合,將有益于服務對象的資源聯系起來,同時強化服務對象個人攝取資源及運用資源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服務效果。專業社工團隊在個案管理模式服務輸送的過程中充當評估者、輔導者、咨詢者、倡導者以及協調者角色,發揮溝通、聯系、協調、監督、評估等作用,使戒毒人員更好地回歸社會。
(二)阻礙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主要因素
通過訪談分析與總結,筆者將阻礙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
1.家庭功能的缺失
家庭功能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家人的不接受,不信任,甚至拋棄不管。家人往往會將家庭的困難和問題歸罪于吸毒人員,即使在他們戒毒回家后,也會遭到家人的冷談、忽視和厭惡。家人的態度,使他們在戒毒回家后很難適應家庭生活和處理與家人的關系,使他們對自己的生活不再抱有希望。家庭功能的缺失是該群體在“回歸社會”過程中最基本的障礙。
2.社會功能喪失
社會功能喪失主要體現在戒毒人員感受到社區居民對他們的歧視和戒備,遭到社會的唾棄和疏遠,所處社區的居委會并未能給予他們實質性的幫助;大多數吸毒人員的家庭生活是比較困難的,戒毒后,工作沒有著落,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都得不到保障;還有一些戒毒人員的子女在上學、管教、就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種種問題;自己正當的人際關系網已經支離破碎,該群體的朋友對他們保持著一種躲避和疏離態度。這樣種種的拋棄、歧視、冷漠,甚至是仇視,令他們覺得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自己是社會的垃圾,只有在與原來的毒友交往中,才會感到平衡,因此再次走上吸毒的道路成為一種必然。
3.心理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心理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家庭和親人存在著自責、內疚;面對社會環境,該群體普遍自我封閉、自卑,對生活和未來失去信心,產生失落感、恐懼感以及強烈的孤獨感和焦慮感;普遍存在一種反社會的心態,情緒低落,逃避現實,對自己評價過低,缺乏重新生活,面對現實的勇氣。同時他們還認為自己多次復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著“心癮”(所謂“心癮”是指吸毒者即使在消除了戒毒生理反應后,仍無法忘懷毒品曾帶給他們的美妙感受)。
(三)介入策略
1.挖掘家庭資源,增強家庭功能
個案管理模式介入時,可采用家庭治療法,來協助其恢復家庭功能,邁好“回歸社會”的第一步。社工應了解戒毒人員的家庭情況,家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還有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了解在“回歸家庭”的過程中,存在的阻力以及家庭中對戒毒人員有益的資源。社工向家庭成員提供專業的意見及對家庭現狀作出合理解釋,來引領家庭成員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現實。同時,積極引導家人多去欣賞家庭整體和個人的優點,特別是協助家人了解吸毒回歸人員的長處,化解吸毒人員家庭系統深層次的矛盾。以溝通交流和輔導的形式介入,讓其家人認識到吸毒人員既是違法者,又是受害者,也是特殊的“病人”。作為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障礙的人,僅僅依靠其個人的力量來實現戒毒和康復,的確勉為其難。經常同他們的家人進行討論,重新認識和克服吸毒行為,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埋怨、冷落和歧視。家人還應敦促戒毒者按時進行尿檢,體現家人的關懷和支持。針對戒毒回歸人員,還應幫助其重建認知,深刻反思吸毒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同時認識家庭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鼓勵戒毒人員積極與家人進行溝通交流,以實際行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使其更好地被家庭接納。
2.綜合社會資源,恢復并增強社會功能
社工鼓勵戒毒回歸人員積極參與社區舉辦的各種禁毒活動,并積極參與其他志愿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在活動中與居民互動交流,表現自己的積極性和上進心,逐漸融入社區的正常生活之中,逐漸被社區居民所接納和認可。在協助戒毒回歸人員再就業方面,個案管理中的社工作為資源整合者和倡導者,應充分調動街道勞動部門、安置企業、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等正式組織的資源,形成合力,更好地創造就業機會。鼓勵案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并主動聯絡親屬、朋友和機構獲取用人單位信息。對生活特別困難且未能及時就業的案主家庭,應幫助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等,使他們對生活保留最基本的信心。同時也可幫助戒毒者的家人解決相關問題。社工要與相關部門協調,做好禁毒戒毒的宣傳工作,使社會大眾了解吸毒人員也是毒品的受害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與支持,逐漸改變社會大眾對吸毒群體的歧視和偏見。當戒毒回歸人員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協助其維護自身的利益,促使其增強維權意識。
3.重新正視自我,完善心理功能
心理障礙也是導致戒毒人員“回歸社會”難的一個重要原因。社工在專業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傾聽、支持、鼓勵、同理心等溝通技巧,緩解案主的心理壓力。輔導案主認識自我,發掘潛能。向案主傳輸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增強其對生活的信心,以及面對社會的勇氣。心癮和不良的社會交往影響著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成敗。針對心癮,社工應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培養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促使其關注社會發展,了解社會動態,閱讀健康刊物或書籍,健全人格,培養情操,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逐漸擺脫心癮。針對不良的社會交往,社工應強調其危害性,會影響“回歸社會”的成敗,協助他們遠離吸毒或販毒群體,鼓勵其參與健康向上的同齡團體,或志愿者服務團體等,協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
在個案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社工還要做好記錄工作、評估工作、結案和跟進工作。保證服務資源提供的持續性,提升案主自主面對困難的能力。家庭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它們相互積極作用將會使戒毒回歸群體成功回歸社會。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介入戒毒和回歸工作還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資源投入、技能培訓和實務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