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一、勞動法是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書
(一)勞動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勞動法,既《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是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1994年7月5日通過,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廣義的勞動法是指國家機關頒布的關于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本文所論的是廣義的勞動法。
我國《勞動法》第1條規定: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根據這條規定,我國《勞動法》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立法的這一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在各項勞動立法中都有充分體現,例如,十年來頒布的最重要的勞動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就是一部加大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法案。它從勞動者的弱勢地位以及法律追求的公平、正義方式,從穩定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等角度出發,要求雇主更多考慮勞動者的利益,從試用期、競業限制、違約金、勞動報酬、勞動合同的撤銷、勞動合同的解除、勞動賠償等方面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充分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和,進一步加強了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力度。
為了保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立法目的的權益得以真實的實現,我國勞動法依據憲法的規定,在內容體系中,建立了完善的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體系。具體包括:1.法律規范結構體系。具體表現為《勞動法》總則中第3條的規定,以及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中有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規定。2.法律規范內容體系。具體表現為勞動法中對勞動者就業權益的保護,民主管理權益的保護,休息權益的保護,勞動報酬權益的保護,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權益的保護,女職工和未成年勞動者權益的特殊保護等。3.權益保護的法律措施和方法。包括行政保護方法,民事保護方法,經濟保護方法、刑事保護方法。
(二)勞動法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意義
首先,勞動法把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為首要目的,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所體現的是人民的意志,是以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為其根本目的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勞動法首先要體現保護勞動者的各種需要和利益。同時,勞動者的利益需要是勞動者從事生產勞動的內在動因和動力。當勞動者的這種利益需要得到滿足和保護時,勞動者便更有勞動的創造性。勞動法正是以法律手段來滿足、支持和保護勞動者不斷得到這些物質利益的需要。其次,勞動法把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作為首要任務,就是充分體現憲法有關規定的精神,把勞動者享有的合法權益明晰化、具體化,使憲法賦予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以真正實現。再次,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實現穩定勞動關系、正常勞動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提與保障。
二、勞動法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的缺陷
(一)勞動法還沒有形成一個較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
我國勞動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這主要表現在:雖然我國頒布了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但是一些重要的調整勞動關系急需的法律還沒有出臺,如《集體合同法》、《工資法》、《社會保險法》《安全生產法》、《勞動保護法》等。由于缺乏法律的統一規范,使得在這些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無法可依,有的問題只能依據政策加以調整,導致在實際運用中認識不統一而影響了法律的貫徹實施。如《勞動法》第33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這一規定明顯體現出,簽與不簽集體合同是一種授權性規范,而非義務性規范,因此實踐中相當一些企業以該條為依據拒絕與企業工會簽訂集體合同。而新修改的《工會法》第20條第二款規定: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并且在第53條將“無正當理由拒絕進行平等協商的”行為確定為違法行為,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顯然,《工會法》的規定已將簽訂集體合同作為一種義務性規范。然而兩個法律規定的不一致直接導致工會與企業對這一制度的認識差異,所造成的后果已在集體合同制度的推行中特別是非公企業中顯現出來。
(二)現行《勞動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不夠
對于在勞動關系雙方中明顯處于劣勢的勞動者一方來說,勞動法律提供的保護不夠。由于勞資雙方在經濟地位、信息獲取、供求關系等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勞動者一方處于明顯的弱勢,這在農民工、私營企業工人、低收入階層表現尤為明顯。
現行的《勞動法》規定過于籠統,勞動監察力度也不夠,從而未能給勞動者提供的有力的法律保護。首先,勞動雙方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的不平等地位。由于在就業市場上資方處于有利的地位,就在勞動合同上大做手腳。尤其是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更是極少有簽訂用工合同的,這使得在勞動糾紛中勞動者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次,任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主要表現在:任意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不按照國家正常假期休假、工作環境不達標、不按照國家規定為勞動者交納保險金、強迫勞動者抵押現金或證件等。再次,正因為勞動爭議被當做民事案件審理,舉證責任也要按照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來分配,這對勞動者來說,顯然是勉為其難。在勞動訴訟中,因物證一般為用人單位或雇主掌握(如考勤記錄、加班加點手續、工資發放憑證等),勞動者不能舉證。在訴訟費用方面,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訴訟過程中的優劣態勢則顯而易見。此外,即使新頒布了一些勞動法立法也尚未使勞動者得到充分的保護。
(三)勞動爭議處理體制不完善
處理勞動爭議的相關法律規定有限,很多問題沒有涉及。例如,對于怎樣發揮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作用、勞動爭議仲裁的法律效力、勞動爭議與法院審理之間的關系等諸多問題,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實踐中,勞動法規定的勞動爭議處理的程序方面,仍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勞動者申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成本過高。申請勞動爭議時效過短,不利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由于勞動爭議訴訟時效過短,勞動者往往冒著超過仲裁時效的風險。勞動爭議案執行效力有限,主要表現為勞動仲裁的裁決結果仍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
當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其以前的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存在的諸如仲裁前置限制了當事人的訴權、仲裁機構與行政職能不分、程序周期過長及效率低、“三方原則”存在虛擬性等問題和弊端進行了相當大程度的解決,但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主要有:勞動爭議以個人勞動爭議為程序法構建重點,沒有將集體爭議列入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中;仍堅持實行強制仲裁制度(只是在個別情況下部分案件實行一裁終局),而且爭議仲裁范圍又只限權利爭議;立法技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等等。
(四)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沒有規定嚴厲的懲罰措施
我國勞動法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懲罰不夠嚴厲,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軟弱,使用人單位把勞動法看作是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的法律。如對企業拖欠、克扣工資的行為懲罰力度不夠,以致實踐中大量拖欠、克扣工資的案件發生,至今然未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忽視職工安全衛生的違法行為,也表現出打擊不力的現象,導致礦難頻發,安全責任事故不斷,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極大威脅。
用人單位出現違反規定情況時,絕大數情況下就是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只有在延長勞動時間、使用童工、暴力侵害勞動者人身三種情況下可能被處以罰款或吊銷營業執照。吊銷營業執照后用人單位完全可以重新注冊繼續經營;罰款和賠償等后果出現的前提是被裁判或被查處,而勞動者由于在勞動關系中的弱勢地位,大多會忍氣吞聲,并且由于勞動監察不到位等原因,使得這些后果的出現概率少之又少。這樣用工單位違法成本實在是很低,這樣就造成了一些企業的僥幸心理,從而造成更多的對勞動者的侵權行為。
三、完善勞動法以增進勞動者權益保障之我見
(一)建立完備的勞動法律體系
除修訂《勞動法》之外,還應盡快出臺相配套的單項法律法規,如《集體合同法》、《安全生產法》、《勞動保護法》、《工資法》、《社會保障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等,以查缺補漏,盡快建立起完備的勞動法律體系。同時,要吸收目前政府部門頒布的大量勞動行政法規、規章的成功經驗,他們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較強,為修訂勞動法奠定了基礎,能彌補勞動立法的不足,對其進行篩選、歸納和總結,吸收有用部分,能使我國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趨于統一,構成一個完善的立法體系,從而使勞動者的權益得到全方位的保護。
(二)強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針對勞動關系雙方的特點和我國的現階段現實情況,勞動法除了要發揮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協調勞動關系的基本作用外,應體現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原則,因此,相關部門應始終圍繞保護勞動者權益制定勞動法的實施意見或者修改勞動法。具體來講,主要是加強勞動法的普及和監查工作,使得弱勢群體懂得用勞動法這個最有力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在相關的法律規定中加強對弱勢群體利益維護的條款,并加以細化。
(三)完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
無論從維護職工權益、協調穩定勞動關系的角度,還是著眼于提高司法效率,國家有關部門都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有必要對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范圍做出立法解釋或者司法解釋,以便統一理解,特別是要出臺在用人單位主體不合法的情況下,對勞動者進行保護,分清與其它法律責任的界線。對勞動申訴時效延長,特別是對于連續侵權行為如加班費、拖欠工資等方面,可適當延長,這樣會更符合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本意。進一步明確勞動爭議仲裁的地位權限,改革勞動爭議仲裁體制及程序,充分實現三方共裁的原則,提高仲裁結案的比例,以更好地使勞動爭議仲裁發揮作用。此外,還要完善集體爭議處理機制,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進一步完善,宜應以個別權利爭議與集體爭議劃分為標準,在此基礎上分別構建個別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和集體爭議處理程序。
(四)加大執法監督和懲治力度
加大勞動行政部門的監察執法力度,建立監督體系,嚴加懲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不法現象,規范企業行為。勞動監察運用行政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方式,應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勞動監察工作的對象,應重點放在經常發生違法行為,侵害勞動者權利的企業;工作內容應重點查處和懲辦用人單位的亂辭退勞動者、強迫加班、欠繳社會保險費和克扣工資等行為上;工作方式應采取接受勞動者舉報進行查處與定期和不定期到企業進行檢查督促相結合,發現企業違法行為及時予以糾正,對于經督促或責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處罰,下大力氣糾正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