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梅
《勞動合同法》頒布以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備受關注和爭議。《勞動合同法》擴大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確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主體地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在受到肯定的同時也遭遇強烈的質疑。從契約正義角度看,我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對契約正義在勞動契約中的應用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認識。
一、契約正義的內涵及對勞動契約的影響
契約正義是與契約自由相伴而生的一個理念,在古羅馬私法中已初具雛形。在近代契約法中,契約自由被神圣化,認為契約自由即意味著公平、正義。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契約自由的濫用導致了許多實質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現象發生,為了調控契約自由的過度濫用,契約正義作為一個衡量的尺度,對契約自由進行匡正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契約正義的內涵,不同的學者理解亦不盡一致。王澤鑒先生認為,契約正義系屬平均正義,在雙務契約中一方的給付與他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應具有等值性。在這里,契約正義即等價或對價。有的學者認為,契約即正義,當事人依私法自由訂立的契約就是契約正義自身。還有的學者認為,“正義是法律通過正當的程序合理分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體現在契約法中,就是契約正義”。①筆者認為,正義本身擁有著豐富的含義,學者們對于契約正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有不同的理解,都由其合理性,契約正義應涵蓋平等、自愿、公正、公平等理念。對正義的關注,是契約正義得以實現的關鍵,正是正義的觀念,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契約的公正性與合理性之上。
公平、公正是契約的目的,對契約自由進行適當的限制,是契約正義之需要。契約正義是正義概念的范圍在特定領域下的應用,而勞動契約是私法契約社會化的產物,在勞動契約領域中,以正義理念對勞動契約進行規制,有著理論的和現實的意義。隨著契約自由的極度濫用,公共力量無以在契約領域有效發揮作用,這一點在勞動契約領域尤為明顯。這與勞動契約的社會性有著一定得背離,一味放縱自由會導致正義的喪失。就如博登海默所說,“古往今來的自然法傳統都傾向于這樣一種立場,即一個完全喪失或基本上喪失正義的規范制度不配被稱為法律。”②而勞動契約當事人之間的這種不平等需要公權力的干預進行矯正,契約正義無疑成為國家公權力介入的根據。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勞動契約的一種,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選擇,實質上是公權力對勞動契約進行規制的一種表現方式。因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與契約正義的選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一個國家在選擇其勞動合同期限時,最終落腳點都是基于實際上的契約正義之考慮。在勞動合同期限的選擇上,是以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主還是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主,有賴于國家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條件,因而各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曾有過不同的選擇。人們總是在固定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間進行權衡和抉擇,當被選擇的主流模式帶來不可克服的問題時,又轉而推崇另一種模式,從而導致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選擇上的搖擺和循環。③我國的勞動立法起步較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亦處于探索階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工制度實行以固定工為主的方式。1995年《勞動法》實施后,用工制度以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主,傳統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帶有明顯的福利性質。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擴大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主要方式。我國在勞動合同期限上的這種選擇,都是在不停的探索一條更能體現正義的勞動契約之路。
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締約正義
我國《勞動合同法》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突破性規定,是對《勞動法》中相關制度的矯正,以解決《勞動法》實施以來在勞動用工領域形成的一些不良問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針對《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作出更為具體的規定,把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包括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14種情形羅列出來,對“勞動者拒簽勞動合同”這一問題也作出相關規定。
我國對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這些規定,是國家以立法形式對勞動契約進行規制,重點體現在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以及在勞資雙方的博弈中尋求一種新的利益平衡,從而實現公正和雙方的共贏。這種正當性的尋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傾斜保護勞動者之目的
我國《勞動合同法》鼓勵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締結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且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強制締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著對勞動者進行傾斜保護的性質,而這種保護的必要性,是尋求利益平衡的必然要求。在勞動契約中,勞動者處于從屬的地位,在勞動契約雙方當事人平等自由的表象下面,實際上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如就業競爭壓力大等客觀條件使得勞動者相對于用人單位而言處于弱勢的地位,其權利必然易受到侵害時。而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是正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公正與公平之需要。在勞動合同的締結上進行規制,是實質正義的需求。
(二)利益之新平衡
我國《勞動合同法》確立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為基本模式的用工制度,是以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問題為基調。近年來,我國勞動合同短期化問題嚴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一年一簽的現象極為普遍,“臨時工”現象嚴重,勞動關系處于極端不穩定的狀態。一方面,勞動者在勞動的“黃金年齡”結束后,經常面臨遭遇解聘的風險,勞動者的權利受侵害時,往往無法律保障可循;另一方面,企業利用其強勢地位規避責任時,其信譽度也在不斷降低,并且員工流動性大也不利于企業人力資源的儲備。勞資雙方的利益關系呈現出明顯的不利現象。打破原利益分配格局,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利益平衡關系成為迫切的需要。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締約規定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基調,對于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有著重大的影響,這正是實現契約之正義性目的在勞動契約締約中的體現。
三、適用中的正義性
(一)適用現狀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適用中,獲得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其一,規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問題。在勞動法即將實施時,就出現了集體辭工事件,企業為了規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不惜花大量的人力財力。如廣受關注的華為集體辭工事件中,華為組織安排數千名工作滿8年的老員工集體“辭職”,然后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并獲得補償。諸如“清零工齡”規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行為在《勞動合同法》實施的這一年多時間里亦還存在。這是對“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需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規定的規避。其二,企業成本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加重了企業的負擔,甚至很多人將近來很多中小企業的倒閉都歸因于《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作為普遍適用的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確立之基礎,必然處于爭議的前端。我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普遍適用性與之前的福利性規定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將其付諸實踐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筆者認為,對于其功與過的評價,在于其契約正義性是否得以體現以及體現的程度如何。
(二)適用中的正義性問題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不僅是一個法律適用的過程,更是一個利益衡量的過程,諸多問題存在的原因,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利益平衡性之因素。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定性問題的觀點沖突對其適用有著重大的影響,資方代表的“鐵飯碗”之說與勞方代表的“勞資共贏”之說都不同程度的體現了己方的利益,而僅僅對己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并不能等同于正義。從主觀層面上講,正義至少包括一種公平的意愿,對于他人的想法需要有考慮的意向。勞動者基于勞動的穩定性之考慮,選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無不妥,一個正義的用人單位理應考慮勞動者的合理要求。從實踐環節上看,“正義首先是一種分配方式,無論是利益或是不利益,如果其分配方式是正當的,能使分配的參與者各得其所,它就是正義的。”④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適用過程中,各方通過履行勞動立法分配給各自的義務實現自身的權利,是在打破原利益格局的基礎上實現一種新的利益的平衡,其艱難性在所難免。
2.經濟環境因素。《勞動合同法》在實行的過程中,恰逢金融危機的爆發,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筆者認為,中小企業的倒閉與《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使得勞動合同期限延長,而企業倒閉后失業人員的增多加劇了就業的矛盾,這就使得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矛盾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顯得更為突出。
3.相關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因素。《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其實施細則以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繼出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規定的一些模糊現象得以明確化,為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但勞動爭議案件不斷堆積、司法和仲裁壓力大等現象突出,勞動者合法權益難以的到即時保護。這一方面體現了勞動者勞動維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反映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正真貫徹實行,需要其他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問題、勞動爭議解決方式的多樣化靈活化問題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有關制度還有待完善。同時,勞動保障制度與國家社會保障等制度密切相關,配套制度的不健全,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不能充分弘揚其正義性一個因素。
盡管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契約正義性目的是不能否定的,其合理性已經在一定程度得以體現。我國《勞動合同法》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是國家通過公權力對勞動契約進行規制的體現,是正義理念在勞動契約領域作用的結果。圍繞實現契約正義的目的不斷完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以及相關配套制度,才能更好的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