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霞
一、引言
知識產權問題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學者們對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問題進行了研究。《巴黎公約》中規定防止由于行使專利所賦予的專有權而可能產生的濫用(Ladas,1930)。英國《1907年專利法》中提出阻止濫用壟斷權的規定,授予專利審查官對于所有訴稱濫用壟斷權的案件進行審判。知識產權所有者擁有知識產權的許可權,即知識產權所有者有權決定是否對知識產權進行許可,濫用拒絕許可行為,會損害實質的公平與正義,必須對其進行有效規制。拒絕許可行為是指知識產權人利用自己對知識產權的獨特占有權力,進而拒絕授予其競爭對手進行合理使用,從而將競爭對手排除在外,鞏固和加強自身市場支配力的行為(王先林,2001)。康佑發認為當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拒絕許可權利用于反競爭目的,排斥競爭對手,妨礙科技進步的,應該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康佑發,2009)。
盡管學術界對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尚未確定知識產權濫用是否應該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受到反壟斷法規制的前提條件如何,筆者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知識產權濫用是否應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
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濫用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即:1.不實施知識產權且拒絕許可行為;2.實施不充分的知識產權且拒絕許可;3.單方面拒絕許可;4.有條件的拒絕許可。上述四種情況均構成知識產權的濫用,但知識產權的濫用是否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需以反壟斷法和事實情況為依據。反壟斷法志在限制和阻止壟斷行為,形成合理有效的競爭秩序。反壟斷法所反對的的行為主要有:1.擁有壟斷協議;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3.經營者集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并排除限制競爭的都應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知識產權是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知識產權在市場競爭中又是重要乃至關鍵的因素,因此應該受到反壟斷法的制約。反壟斷法的核心在于限制競爭而不是競爭者,只有某項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實施限制競爭方可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反之則反。知識產權與一般財產權一樣,因為其具有限制競爭的可能,從而要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一方面,權利人有權通過其發明創造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甚至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反壟斷法不允許知識產權所有人因其合法壟斷地位而嚴重妨礙、限制或者扭曲市場競爭。那么知識產權的濫用是否應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根據歐洲法院IMS案判決,如果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則知識產權人應停止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否則,其知識產權濫用即構成支配地位的濫用。這三個條件包括:1.通過知識產權濫用阻礙一種新產品的出現,而對這種產品,存在著潛在的消費需求;2.知識產權濫用沒有合理理由;3.通過知識產權濫用消除了二級市場上的所有競爭。這套標準很好地協調了知識權與競爭法的關系,更好地揭示了二者在維護創新目標上的一致性。筆者認為濫用知識產權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權利人如果拒絕對知識產權進行許可,不管自己是否實施,反壟斷法都沒有規制的必要,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影響市場現有競爭局面。但是當企業對某一設施或技術進行壟斷時,這種設施或技術造成了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進入壁壘,那么該企業就造成了知識產權的濫用,必須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最終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濫用受反壟斷法規制的條件為:1.具有市場支配地位;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3.造成經營者集中;4.嚴重限制競爭;5.是行業發展所必須的。只用同時滿足上述五個條件,方可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反之則反。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并非所有的知識產權濫用均應受制于反壟斷法的規制,也就是說知識產權濫用受制于反壟斷法規制是有前提條件的,同時必須結合具體產業進行具體分析,不能對所有產業一視同仁,以偏概全。最終筆者認為知識產權濫用受反壟斷法規制的條件為:1.具有市場支配地位;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3.造成經營者集中;4.嚴重限制競爭;5.是行業發展所必須的。只用同時滿足上述五個條件,方可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反之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