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鈞
羅干同志曾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正確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嚴厲打擊,絕不手軟,同時要堅持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在去年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也提出,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各級政法機關要善于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遏制、預防和減少犯罪。因此,我們應嚴格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一、準確認識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本質和內涵
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對刑事犯罪要區別對待,既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充分重視依法從寬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今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全國人大做的報告,對現階段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做了明確規定。其主要內容是:“堅持區別對待,對嚴重刑事犯罪堅決嚴厲打擊,依法快捕快訴,做到該嚴則嚴,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輕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過失犯,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慎重逮捕和起訴,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做到當寬則寬。”因此,寬嚴相濟,區別對待,應該是我國現階段懲治與預防犯罪的基本的刑事政策。
正確理解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需要科學界定“寬”和“嚴”。“寬”是指寬大、輕緩。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形:一是該輕而輕。即對于那些較為輕微的犯罪,處以較輕刑罰。二是該重而輕。即所犯罪行較重,但行為人具有坦白、自首或立功等法定或酌定情節的,法律上予以寬恕,在本應判處較重之刑的情況下判處較輕之刑。三是非犯罪化。即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對一些輕微的危害社會行為不以犯罪行為論處。四是非刑罰化。即宣判行為人有罪,但不限制其自由,而是將其置于一定機構的監控之中。“嚴”是指嚴密、嚴厲。首先是指法網嚴密。刑事立法應盡量做到嚴密,以預防犯罪,防衛社會。此外,它還含有嚴厲之意。即指在罪刑均衡原則指導下,判處較重的刑罰,而不是指任意從重、加重處罰。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指在寬嚴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協調關系,既不寬大無邊,也不時寬時嚴,只有寬嚴協調才能實現政通人和的效果。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對重罪實行嚴打政策的基礎上完善了對輕刑寬松的一面,滲透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疑罪從無原則、從寬處理輕罪原則等內容;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犯罪行為人,堅持區別對待的策略思想,該寬的寬,該嚴的嚴,寬嚴適度,寬嚴有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集中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張,蘊涵著符合司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要求,是刑事執法的靈魂,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長期同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進行斗爭中形成并逐步發展完善的,是長期歷史經驗的總結。
二、深入領會實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要性
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長期以來預防犯罪、控制犯罪得出的重要結論。當前我國社會中刑事犯罪高發的客觀現實,決定了不堅持嚴打方針,就難以有效地控制住社會治安局勢,就難以有效地遏制住刑事犯罪高發的勢頭。但是,嚴打不是目的,只是我們抑制犯罪、減少犯罪的手段。因此,我們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調整并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對犯罪分子區別對待,當寬則寬,該嚴則嚴。
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選擇。當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已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政法機關的執法思想、地位、方式和環境均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法機關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些重大變化對執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失時機地調整刑事司法政策,既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又要對具有依法從寬條件的依法從寬處理。
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最終體現立法宗旨、實現司法價值的客觀要求。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是我們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刑事政策。對于嚴重刑事犯罪,該從重的要堅決從重,對于具有法定或酌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的罪犯,無論其罪輕罪重,是否屬于嚴打對象,都要依法予以從寬處理。只有審時度勢,堅持寬嚴相濟,才能產生積極的、正面的社會效果,才能最終實現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執法形式與執法目的、追求效率與實現公正的有機統一。
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環節。穩定是和諧的基礎,和諧是穩定的最高境界。在強調堅持嚴打方針的同時,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有力地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充分重視依法從寬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樣,有利于從根本上緩解社會沖突,減少社會對抗,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積極探索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方法與途徑
如何在檢察工作中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訴訟政策,建立起符合法律規定,適用于刑事案件處理、當事人雙方合法權利得到保障、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筆者認為,“寬”的適用在具體的檢察工作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擴大相對不起訴范圍,不起訴是刑訴法賦予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它的合理運用,有利于節約訴訟成本,合理使用司法資源,但在具體實踐中,不起訴制度卻運行不暢,適用率較低,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為了充分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思想,檢察機關可以擴大不起訴的應用。正因為此,檢察機關要改變對不起訴制度所進行的不科學的考核辦法,這種不科學的考核機制不是擴大不起訴范圍,而是限制了檢察機關的特有權利,同時也束縛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適用;二是對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輕微犯罪實行非刑事化處理。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是犯罪構成中的特殊主體,這兩類主體涉嫌的犯罪主要是輕微犯罪,通常其主觀惡性不深。同時,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發育不夠成熟,若僅因一次情節較輕的犯罪而對其簡單地科處刑罰,必然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并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檢察機關應盡可能地在與學校達成共識、征詢被害人的意見、并與公安機關協調配合的基礎上,對涉嫌微罪犯罪的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進行非刑事化處理,發揮社區矮正的作用,對未成年人進行有效地幫教;三是大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司法實踐中,故意傷害案件、財產犯罪案件的處理中,大量存在刑事和解的情形,被害人要求賠償,犯罪嫌疑人也同意進行賠償,二人達成和解協議后,被害人主動地申請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不予處理。在雙方均滿意的情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司法不能無視這種結果,應當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從輕或者不予處理。刑事和解適用于輕刑案件,對于黑社會性質犯罪、犯罪情節惡劣案件、群眾反響強烈的案件則不能適用,畢竟司法還要堅持法律效果優先的方針。這對有效地減少和化解矛盾,增進社會和諧會有積極的幫助。
嚴的適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適用的對象。從行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犯罪,主要包括:嚴重危及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犯罪,聚眾性犯罪,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有組織犯罪,邪教組織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等;從行為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危及社會穩定的犯罪人,主要包括職務犯和累犯。職務犯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其行為往往表現出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累犯,我國歷來將其作為懲治的重點;二是適用的方式。實體上“依法從重”。即指依法對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犯罪和嚴重危及社會穩定的犯罪人加大打擊力度,依法予以從重懲處;程序上“依法從快”。是指在法定的程序下,在法定期限以內,對適用對象及時審查、及時起訴,以達到有效地追究犯罪、證實犯罪、打擊犯罪的效果。
在具體的檢察工作中如何貫徹寬嚴相濟政策,筆者認為應當把握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嚴格依法原則。要嚴格執行法律,堅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做到“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寬不是法外施恩,嚴不是無限加重,無論是從寬還是從嚴,都要于法有據;二是區別對待原則。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犯罪情況和社會治安形勢,同時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全面分析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觀惡性,以及案件的社會影響等,明確不同的寬嚴界限,依法予以從寬或者從嚴處理,做到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寬嚴適度;三是注重效果原則。既要保證執法辦案的法律效果,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又要講求執法辦案的社會效果,使執法辦案活動有利于震懾嚴重犯罪、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對抗,有利于依法保障人權、維護公民權益,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