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君 劉金菊
方志敏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和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主要領導者。他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了提出了“八個代替”(即:“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歡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的預言,充分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熱切期盼。在紀念方志敏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他“八個代替”的預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啟示。
一、歷史啟示之一:搞好民主法治建設,尊重保障人民權益,實現“歡歌代替悲嘆”
1949年以前中國社會是極度缺乏民主的社會,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國家壓榨著中國人民,社會結構混亂毫無民主法制可言,人民的切身權益得不到保障。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民主法治建設和保障人民基本權益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隨著整個改革發展進程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民的歡歌,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歷史告訴我們: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奮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以改革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使黨更好地成為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現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實現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致力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首先,要密切聯系人民,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傾聽人民的呼聲和想法。其次接受人民監督,過去人民監督權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利用憲法等法律的權威保障人民的監督權。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治國,以法律作為社會的明確規范,作為人們的行為規則。保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就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減少混亂和無序狀態。
二、歷史啟示之二:保障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富裕代替貧窮”
經濟是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的涵義。舊中國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普遍貧困,所以方志敏等共產黨人真誠地希望實現富裕來代替貧窮。如今溫家寶總理在扶貧會議上也提出“消除貧困,實現富裕,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類追求正義、公平和平等的永續實踐,與貧困做斗爭,是所有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神圣職責。”為此,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先富帶動后富,走向共同富裕。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深厚基礎,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重要標志。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分配制度,只是體現了收入分配起點的公平合理和過程的公平合理,并不能完全保證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合理。改革開放30年來,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高達9.4%,使人民收入總體穩步增長,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及壟斷行業等因素,卻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鴻溝。收入差距的拉大達到警戒線的基尼系數,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的不和諧因素。這些表明,我們需要政府的財政應向農村、不發達地區和困難階層逐步增加扶持力度,使我國正在規劃實施中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開發中西部的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得到財政上的切實支持和保障。政府的稅收制度和政策同樣應立足和著眼于對公民之間過于懸殊的收入差距的有效調節。
三、歷史啟示之三:構建誠信友愛的道德體系,實現“友愛代替仇殺”、“智慧代替愚昧”
中國近代社會,國家主權淪喪,國民愚昧無知、道德敗壞、虛偽泛濫、私欲膨脹,社會風氣低下。國家不能給人民安全感,社會不能給人民歸屬感。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社會道德體系有了重大的改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些人過分地追求個人利益,造成了個人信用缺失,公民道德體系缺失,功利主義泛濫,社會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的和諧社會,需要人與人相互尊重信任和幫助。21世紀的中國社會應該積極堅持誠信友愛,積極構建公民道德體系。
中國共產黨倡導要以誠信建設為突破口,發揚仁愛觀,完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建設良好道德風尚。首先,我們要學會四個“尊重”即尊重別人、尊重賢者、尊重能者、尊重他人。只有先學會尊重才懂得寬容和仁愛。其次,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繼續發揮作用。一個擁有誠信的人,不管在事業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會取得成功,所以誠信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誠信可以使他人對自己有好感,誠信也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得到提高,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甚至可以使自己一舉成名。最后,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發生沖突矛盾時,要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國家利益之后,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保全國家利益。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才是真正實現友愛和智慧,才是和諧社會中和諧文化的體現。
四、歷史啟示之四:弘揚民族精神,構建充滿活力的社會,實現“生之歡樂代替死之悲哀”
舊中國的人民在遭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剝削,社會死氣沉沉,人民生活庸懶。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和民族的興衰,鑄就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方志敏提出的八個代替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國難當頭的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就是要重建祖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壓迫。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已融入到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結合所產生了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不斷強化著人們對強國富民的追求,也正在深刻地被注入社會和人們的精神風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民族精神的支撐。實現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更離不開民族精神。
社會發展充滿活力,就是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體制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與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設局面。同時,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促進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事業,獻身于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事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寫照。我們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育和強化民族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使其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
五、歷史啟示之五:注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實現“康健代替疾苦”
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社會動亂、人民遭殃;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鞍藗€代替”正是總結歷史經驗所得到的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對于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而言,實現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興與社會安定,必須先實現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為鞏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中國共產黨創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域自治制度。首先,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決民族問題,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特點,符合中國國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13億人口大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決定了我們要始終將民族問題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始終將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民族區域自治需要從保障各民族行使民主權利、保障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兩個方面進行。其次,“一國兩制”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實踐的產物,是我國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的重大方針,因而也是我們設立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指導方針。特別行政區制度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回歸,保持了兩地的繁榮和穩定,并將為祖國和平統一繼續發揮作用。
六、歷史啟示之六:堅持可持續發展,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明媚的花園代替凄涼的荒地”
歷史經驗證明:國家現代化必須先實現國家工業化。新中國成立以前許多愛國資本家努力發展民族工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也致力于發展社會工業建設。但是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粗放型為主,生態環境沒有保護措施,資源能源沒有節約的觀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區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高效,將綠水青山變成了臭水禿山。我國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長方式尚未扭轉。我國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僅為世界的1/4、2/5、1/5、1/11;我國GDP僅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卻分別為世界的7.4%、31%、30%。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要將荒蕪變成富饒,而且要成為明媚的花園。我們必須堅持以人中心,環境為基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倡導綠色GDP的增長。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首先通過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成從“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減輕資源環境壓力,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縮小城鄉差別。其次合理開發和集約高效利用資源,不斷提高資源承載能力,建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障體系和重要資源戰略儲備安全體系。再次形成健全的可持續發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共享和決策咨詢服務體系。最后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和綜合協調能力,提高參與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的能力。
總之,方志敏“八個代替”的預言從內容和意義上對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氨瘒@、哭臉、貧窮、疾苦、愚昧、仇殺……”這些詞語代表的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例如政治體制改革、民生問題、經濟危機等問題,等等。而“歡歌、笑臉、富裕、康健、智慧、友愛……”這些詞語則代表著中國通過發展后將會出現的新面貌和更遠更美的目標,例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按妗彪m然是個簡單的詞,但是卻具有深刻的涵義,它是中國近代化革命和現代化變革的代名詞。一句話,方志敏“八個代替”的預言蘊含著未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需要達到的最好結果,這就是當代中國正在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