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麗華
一、弱勢群體的定義及構成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弱勢群體的具體構成大體上說,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
二、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第一,存在隸屬關系。若一勞動者唯一僅有的可交換的就是勞動力,那面對生活的艱辛,其往往不得不成為一名被雇傭者,由此雇主獲得了對勞動者的支配權,形成了隸屬關系。
第二,會轉型期資源分配的不均,經濟利益分配調節機制尚不完善。作為社會變革的具體形式,我國大力開展的行業調整與企業改革,是歷史的抉擇,是經濟運動的必然。產業重組、企業兼并導致絕對工作崗位減少、工種和崗位轉換再生、新崗位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提高等新形勢、新情況,這些變化無疑使普通工人的適應能力降低,下崗、失業勢所難免。
第三,城市化進程加快,征地制度不完善。近年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現階段大部分地區征地后,對農民主要采取一次性的現金補償方式,較低的補償難以保障失地農民今后的生活,進城找工作,又因其農民的身份在勞動力市場上缺少競爭力,造成了現在進城民工是最大的弱勢群體。
第四,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由于傳統社會中的觀念、歧視,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往往在體力、智力、機會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
三、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保護的原因
第一,這是人道主義的表現。政府和社會應當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保護,即“國家要對國民最低限度的象人那樣的生活實施保障”。
第二,這是法律的正義本質的表現。在形式平等的基礎之上,對弱勢群體實行有差別的傾斜保護,以矯正形式正義的不足,才能真正體現法律對實質正義的追求。
第三,為了社會更快更高更良性的發展,我們需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以遏制貧富差距的加大,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四、弱勢群體的現狀
(一)從立法的層次來看
由于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社會弱勢群體勢小聲微,在立法的過程中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因此,在法律運行的開端,他們就處于弱勢的地位,難以有效地參與立法,并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使之上升為權利,這就注定了他們成為權利貧困的集團。
(二)從司法的層次上看
隨著新的訴訟費交費辦法的實施,人們打得起官司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但是打得起官司不代表打得贏官司。當然法律知識上的弱勢并不必然會導致一個人成為真正的法律弱勢者,通過民事訴訟代理制度,一個人完全可以通過聘請律師作為自己的訴訟代理人,以彌補自己法律知識的不足。但是,正是因為當事人的經濟地位是不同的,經濟上的弱勢者往往無力支付律師費用,因此他們才會真正地陷入法律上的弱勢。
(三)從自身的層次上看
弱勢群體由于自然或社會的原因,只能接受很少教育,甚至根本接受不到教育,更不要說是法律知識與訓練,這直接導致他們法律知識的匱乏,當自己的合法權利遭受侵害時,缺乏保護證據、收集證據的意識,直接導致以后收集證據的困難,甚至導致證據的滅失。也就更談不上維護自己的權利了。因此,社會弱勢群體的一部分必然會成為法律弱勢群體。
五、證據規則的運用對弱勢群體的合法保護
立法者可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政府機構也可以提供法律援助來幫助他們。而作為人民法院必須在訴訟程序中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協助職責,使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法規得到實際的實施?,F在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這個按照法律規范要件分類說所確立的一般規則具有很高的合理性,但是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特別是高風險、高技術或高度專業的領域內發生的民事案件,這樣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難以顧及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實質正義或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合理衡量,機械地適用舉證責任分配的常態原則將明顯地違背“公平、正義”這一最高法律價值,有違法律和訴訟的公正、效率諸價值和保護民事權益、解決民事糾紛等目的。所以證據規則對八種類型案件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進行了舉證責任倒置。舉證責任倒置是將對某些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加在更有條件、更有能力收集證據的對方當事人身上,不僅考慮到讓較少有條件獲取信息的當事人提供信息既不經濟又不公平,同時也考慮到對弱者的保護,因為在特定案件中,處于弱勢的原告因距離證據較遠、收集證據能力較弱而難以或不能獲取充足的證據。舉證責任的倒置是對弱勢群體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能夠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僅僅只有這八種,而且多為在高風險、高技術或高度專業的領域內發生的民事案件,對于弱勢群體在一般民事案件中的合法權益,并沒有有效保護。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官有一個自由裁量的權力,我國并沒有賦予法官這一權力。但在具體訴訟過程中,根據證據規則的相關規定法官可以以自由裁量的方式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進而對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護。舉證責任分擔在一定意義上是價格考量的問題。按照德國學者瓦倫·道夫的觀點,舉證責任分擔系以公平正義為最基本的價值準則。法官在自行分配舉證責任的前提首先是在具體民事訴訟案件發生后,由于舉證責任分擔一般規則的適用不能體現公平正義原則,又無舉證倒置的明確規定,為了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考慮到當事人的舉證能力。社會首先要做的是進行普法,讓弱勢群體對證據有意識的進行收集、保存,以防一旦引起糾紛一些重要的直接證據遺失了,或已經被訴訟相對方拿走了。其次、是做好法律援助的工作。除了由政府出資建立各級法律援助機構,也可以考慮通過各種社會團體來提供法律援助,拓寬援助渠道,在有關舉證的問題上為法律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咨詢與幫助,才能更好地保護法律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當然,立法上也要為弱勢群體著想,制定一些有利于弱勢群體又有實際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以更好的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