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鳴
本文責編:陳道生

經濟報道中的經濟通常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的總稱。經濟報道的涉及面相當廣闊,如工業經濟、財政金融、商貿市場、交通城建等等。在人們的印象中,經濟報道總是與大量的數字和圖表聯系在一起,加之一些令人費解的專業術語和大段政策法規在其中的引用,使得經濟報道給人以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之感,似乎離百姓的生活很遠。如何把經濟報道做進百姓的生活里,讓百姓想看愛看。本文擬以央視經濟頻道《中國財經報道》為例,探討經濟報道的獨特視角和成功路徑。
關注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經濟類欄目的職責,因此,《中國財經報道》密切關注國家的經濟動向,一旦國家有關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欄目都會及時跟進報道。在2009年應對全球金融風暴、實現經濟復蘇的過程中,我國在糧食、零關稅、土地確權、食品安全法、創業板、物聯網、新醫改以及產業振興等方面的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變革,《中國財經報道》在報道這些經濟事件時,注重報道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比如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的第十個產業,在此之前人們對最后一個被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產業有著種種猜測,許多人認為房地產和能源最有可能入圍,但最后上榜的卻是一個讓不少人感到陌生的產業——物流業。為什么是物流業,它又是一個怎樣的產業?《中國財經報道》在2009年5月9日播出的《物流不能承受之重》中詳細地解讀了“物流”是什么,闡述了物流業對其他九大產業的支撐作用。節目還著重回顧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之路,道出了其中的發展困境。如上海洋山港作為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島嶼上的岸式集裝箱碼頭,因連接碼頭與內陸的跨海大橋不是公路鐵路兩用橋,港口的集裝箱需借助集裝箱卡車拉走,造成物流速度慢;又比如物流中為了擺脫運費太低的窘境,高速公路上運行的“改型”后的超長車、超載超重車比比皆是,產生運輸安全隱患等,這些都是中國的物流業遭遇到的發展瓶頸和困境。節目通過對政府官員、行業負責人、物流管理人員、貨車司機的采訪,與國外物流的對比,報道了政府對物流業發布的支持政策,使節目顯得扎實厚重,也讓受眾對物流業有了新的認識。
熱點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很容易吸引受眾的眼球。熱點事件需要媒體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為百姓釋疑解惑,而要想百姓了解熱點事件,關注熱點事件,就必須以平視的人性化的角度解讀熱點事件背后的經濟現象,特別關注熱點事件中活生生的“人”。因為帶著感情去聆聽,去觀看,去分析,百姓才更容易通過事件認清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認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2009年我國各大主流媒體對爆發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體現了主流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全面參與能力,媒體的社會責任也通過報道中濃濃的人文關懷體現出來。而《中國財經報道》卻獨辟蹊徑,用專業的視角參與報道,將豬和養豬人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
甲型H1N1流感是由于豬的疾病變異而引發的,當人們在抗御防控豬流感時,養豬人的命運如何?2009年7月4日播出的《張養養養豬記》說的就是養豬人在抗御市場風險中的際遇。由于受到甲型H1N1流感的影響,這年豬肉的平均價格只有每公斤16元,比2007年下降了40%。短短兩年的時間,讓養豬能手張養養經歷了“大喜到大悲”的過程。這個過程折射出中國養殖專業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抗風險能力低的現實,也暴露出政府在突發事件中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缺失。市場經濟的潮起潮落,會導致市場頻繁波動,而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僅影響著養殖戶的積極性,也影響著百姓的生活,而且對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同樣產生大的影響。沒有穩定的價格,沒有穩定的貨源,產業鏈的斷裂將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該節目通過個體的命運與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大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亟待政策的完善與解決。“作為一種日常消費品,豬肉價格大起大落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政府到百姓,出政策、定措施,出主意、想辦法,目的是讓老百姓菜籃子里能有肉,讓養豬戶能掙到錢。我們希望預警體系更完善些,相關的合作組織更規范和有效地幫助專業養殖戶健康有序地發展壯大,能經受市場的風險,也能為中國老百姓的吃肉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這段點評,把個體的命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聯,雖然是平視的角度,卻有了高瞻遠矚的思考。
做生意靠什么取勝?如果在幾年前,許多國內的企業家會不假思索地說,一靠品牌,二靠質量,三靠價格。現在卻不盡然。金融危機中,企業的訂單有了不同程度的縮減,客戶對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而且許多要求和產品的質量、價格并沒有直接的關系。那么企業贏得市場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責任”。這是新時期賦予企業的新理念。《中國財經報道》2009年11月21日播出的 《責任的財富》說的就是由“責任”創造的財富。
“驗廠”一度給浙江的一些出口型企業帶來了無盡的煩惱。而正是經歷了“驗廠”的煩惱,到逐漸認識到責任帶來的財富,再到中國標準的建立,企業已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驗廠”是跨國公司按照自己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對企業進行審核與評估,例如消防器材是否合格,夏天空調的溫度是否達標,另外還涉及到衛生狀況、工資工時等等,名目繁多,這些都讓企業應接不暇。對于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有的企業為了賺錢,可以漠視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工人超時間加班、生產環境的惡劣、拖欠工資、由環境污染造成的職業病等因社會責任的缺失形成的惡劣社會影響,已成普遍性的問題,也是媒體曝光最多的案例。而在社會責任問題上,跨國公司也曾折戟沉沙。由于缺乏社會責任,跨國公司在海外的加工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惜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耐克公司因在越南濫用勞工使多年樹立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其產品也遭到全球消費者的抵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跨國公司意識到單純依靠產品和技術競爭的時代已經過去,良好的公眾形象同樣可以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利器。他們的經營理念發生了轉變,主動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要求其合作伙伴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事實上,經過“驗廠”的陣痛后,當社會責任成為中國企業的自覺行為時,經營者發現,當企業達到了“驗廠”的要求時,雖然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卻提高了。因為環境好了,工人心情舒暢,工作效率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就提高了。另外,隨著中國標準的建立與完善,許多企業沖破了貿易壁壘,拿到進入全球市場的通行證,無需“驗廠”就可拿到訂單。正是這樣的“責任”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融入新媒體,與新媒體牽手,成為傳統媒體發展壯大的首選。《中國財經報道》也不例外,該欄目通過網站開發網絡版,重點推介各品牌節目,進行內容鏈接和節目預告,為那些因故未能及時收看到節目和想重溫自己喜歡的節目的觀眾提供24小時服務。比如在年末盤點中,《中國財經報道》將鏡頭聚焦于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事件與重點人物,觀眾只要點開其網頁,2009年的“非常人物、非常溫度、非常動力”的大幅宣傳就會映入眼簾。《中國財經報道》網絡版以“過去的2009年,以下財經人物中,誰給您留下深刻印象?過去的2009年,您對以下哪些財經事件和現象有自己的看法?2009年,在經濟復蘇過程中,誰是中國經濟動力的閃光點?”為主要內容搭建了一個與受眾互動的平臺,與此前傳統方式的各類評選相比,網絡媒體的互動性更強,參與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作為一個專業的財經欄目,《中國財經報道》秉持為人們“打開經濟問號”的宗旨,通過電視熒屏和網絡新媒體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一樁樁熱點事件,一個個熱門話題,讓普通百姓成為掌握話語權的主角。艾豐曾經說過:“一個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們的經濟新聞,還愿意看,還能看明白,那樣,經濟報道就可算是寫好了。”《中國財經報道》在解讀經濟大事件時善于運用獨特的視角,全方位、多元化的報道手法,雖展示的是宏觀大略,卻也讓普通百姓看得懂,看了有用,并且愛看。這就是其成功的路徑——一頭連著國計一頭牽掛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