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晨
(大連外國語學院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遼寧 大連 116000)
關于動驅式“V起來”的意義和用法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主要集中在對“V起來”的語義分析上,賀陽在《動趨式“V起來”的語義分化及其句法表現》一文中提出:“V起來中的‘起來’有三種不同的意義:A表示動作由下向上的位置移動,簡稱位移義;B表示動作達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結果,簡稱結果義;C表示動作開始進行并繼續下去,簡稱體貌義。”這種意義的劃分趨向于從語義的角度來分化動趨式“V起來”。也有學者從認知角度認為可以分為位移義、結果義、時體義、情態義四類,把體貌義進一步分化。但是這些分類對“V起來”的語義轉變的軌跡和理據卻解釋得不夠詳細。考慮到語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我認為“V起來”結構的各個語義之間有著內在的演化關聯,形成意義虛化的一個連續統,應對其意義分化的軌跡進行詳盡描述,從中得到新的認識。
先來看下面一組例子:
1.陳宇英忽地從地上跳起來。
2.媽媽從小床里把兒子抱起來。
3.這桌子立起來有一人高。
4.那片廢墟的垃圾,堆起來有一座小山那么高。
很顯然,這組例子里的“起來”都描繪了一種自下而上的位移過程,都是動作的主體發出或主體使客體發出一種自下向上的位移,從句子中可以鮮明地看到一幅上升運動的畫面。跳、抱、立、堆與“起來”連用,使短暫的動作具有了時間上的持續和過程上的可視。“V起來”的這種意義是由“起來”的語義直接決定的,表示實實在在的物體進行可視的位移運動并能感知其運動過程。這種意義是被所有學者所公認的“V起來”的基本語義,即位移義。位移義對于動詞V有限制,即V位移必須是表示向上或抬高意義的實義動詞,即具有(+趨上)的語義特征。如:抬高、提拔、挑、坐、撿、豎、糊等。如圖1所示:上

圖1
由下向上的位移并不是“V起來”位移義的全部,再來看下面這組例子:
1.快把氣球吹起來。
2.見獄卒走過來,他趕快用破布把信包起來。
3.幾扎啤酒下肚,肚皮眼看鼓起來了。
4.若不想引起他的懷疑,就把這些東西都藏起來。
從這幾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到,受動詞V的影響,“起來”由簡單的向上運動泛化為更為普遍的自一端向另一端運動,甚至是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運動,可以統一概括為反向運動。這里的“V起來”也描述實體的位移,只是方向由單一的向上運動變為普遍的物體反向移動,這些運動主要體現在動詞的語義上。這類動詞更多,只要是能夠引起反向運動的實義動詞都可,如:存、藏、膨脹、收、擱、裹、抱(向懷里抱)、掃、疊等。概括起來,是具有(+隱存)或(+突起)或(+聚攏)的語義特征。①運動軌跡如圖2所示:

圖2
上述“V起來”的語義并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仍舊只是用于具體的可感性動作引起的位移,只是由最初的向上位移轉向了多方位反向位移。在認知語言學中,這種現象叫做意象圖形的轉變,通過意象圖形的轉變可以創造出意象的變體,如圖2所示,并進一步反映在語義的變化上。
先來看下面這組例子:
1.他是局長一手提拔起來的骨干。
2.新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3.我們已經堅實地團結起來。
4.把你的情緒隱藏起來,別因小失大。
“提拔、發展、團結、隱藏”都可以成為V位移,表示向某方向移動的語義,但是使用的對象發生了改變,由可視性的物體位移轉移到具有相似運動軌跡的過程或事件上,如提拔表示使人員從低位置向高位置調動過程,發展表示事物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的過程,團結表示向中心聚攏的過程,隱藏表示由外露到包藏的過程。
“V起來”由表示實物位移過程轉變為表示位置、情緒、力量、能力等的提升經過了一個隱喻的過程,由單純的物理空間領域應用到深層心理空間和抽象思維中,這是對能產生相似運動過程的領域的拓展,這是借助于相似性的實體隱喻,并沒有脫離“V起來”的意象圖示和它的變體。
人類有空間方向感知器官,沒有時間感知器官。這一生理特征制約著人類對時間關系的表述。然而空間特征和屬性與時間范疇的緊密關系使得人們慣于用空間范疇的詞語來描述時間范疇的現象。空間運動的軌跡和路徑同時推進的過程非常相似,都可以感知其運動起點、終點、和起始點之間的間隔。正因為兩個領域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用具體物體的運動過程來隱喻某一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能夠把抽象的事件具體化為實物對象,利于認識和考察。“V起來”的語義變化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看下面這些例子:
1.這句話讀起來很令人費解。
2.這些貨物裝起來很費時。
3.他那臺新寶馬開起來又快又穩,還沒有噪音。
4.周總理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身體怎么禁受得住。
上述例句都是用“V起來”表達事件的全過程,不凸顯任何一個時間點或時間段,反映了“V起來”從空間域到時間域的完全投射。
對此,我是不敢茍同的。有次,我實在沒忍住,跟她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你總覺得自己是個姑娘,所以不該為生活奔波,理應坐享其成。可是生活從來不會因為你是姑娘就會對你格外開恩。”
再看下面一組例子:
1.正在狂歡的時候,敵人的大炮又響起來了。
2.吃完飯,小王拿過剛才那份報紙接著讀起來。
3.聽了他的話,我們立刻警覺起來。
4.服務員把菜陸續上來,我們也開始吃起來。
分析這些句子,我們可以看出,“V起來”的語義發生了時空域的轉移,由表示空間的上升運動轉變為表示時間的開始。但是這種轉變不是單純的空間域向時間域的完全投射,而是在隱喻同時,發生了整體向部分的轉喻。即由一個空間運動過程轉移到一個事件在時間上全過程的開始點。
再來看上述例句,“響起來”,“讀起來”,“警覺起來”,“吃起來”都是表示某一事件開始進行,并突出起始時間點,忽略事件的進行過程和結束點。“V起來”的這種時間域上的語義總括為時體義。表達這個語義的“V起來”,既凸顯V時體的動作義,又包含“起來”的時間上的過程性或終點凸顯性。時體義對V時體也有一定的限制,即V時體必須是可以持續的,動作義明顯的動詞。
“V起來”的時體義,表達的是某一事件在時間上的開始或持續過程,動作的開始時常受到凸顯,隨著使用的范圍擴大,其語義漸漸虛化,動作的凸顯度有所降低,而動作的持續性得到強調,如下例:
1.他的話細琢磨起來,還真有些道理。
2.你的想法聽起來不錯,可以嘗試。
3.這么說起來,我還是你的表親咧。
4.他演戲,本來就不好,嗓子又啞,唱起來也不搭調。
對于這些“V起來”的語義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結論:“起來”的語義已經虛化為單純的表時間延續的助詞,而動作義已經大大降低,甚至降至沒有。虛化的“V起來”中的動作義不再凸顯,“起來”可以用時體性的助詞“著”來代替,甚至去掉“起來”之后,語義也不會發生變化,只是語氣上略有所改變。如把上例變成:
1.他的話細琢磨著,還真有些道理。
2.你的想法聽著不錯,可以嘗試。
3.這么說,我還是你的表親咧。
4.他演戲,本來就不好,嗓子又啞,唱著也不搭調。
經過對起來的替換或省略,我們發現與替換前相比,語義的改變基本上可以忽略,也不會造成對句子語義的其他理解。所以說,“V起來”的語義虛化發生在“起來”的語義虛化上,詞匯義漸漸模糊,而語法義卻越來越明顯。這種變化類似于實詞的虛化,只是這種虛化發生在“V起來”動趨式結構中,從而影響了整個結構的語義,造成了語義的進一步分化。有的學者認為這種虛化只發生在情態動詞構成的“V起來”中,并給這種語義取名“情態義”。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但是究其根本,這種語義是由“起來”的語義虛化而來的,語義的分化并不是由動詞的特點而決定,這一點還是有必要加以強調的。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從認知的角度考察了動趨式“V起來”結構的語義分化的深層原因,并對其各個語義進行了認知層面上的分析,找出了其中聯系,探清了其分化的軌跡,進而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V起來”進行了再認識。
注釋:
①該觀點采用的是齊滬揚,曾傳祿.“V起來”的語義分化及相關問題.
[1]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3]賀陽.動趨式“V起來”的語義分化及其句法表現[J],2004.
[4]齊滬揚,曾傳祿.“V起來”的語義分化及相關問題[J].漢語學習,2009,No.2.
[5]劉楚群.論現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