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柯耀華,張 浩,胡偉偉,胡云秋,李 淼,傅文貞,劉玉娟,章振林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并導致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的一種疾病。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嚴重后果,最常見的部位有椎體、髖部和橈骨遠端等處。國際骨密度測量學會 (ISCD)對骨質疏松的臨床診斷提出了脆性骨折作為獨立于骨密度 (BMD)的診斷標準。所謂 “脆性骨折”定義為最低限度的創傷 (創傷程度不超過站立或走平路時跌倒的損傷力度)所導致的在橈骨遠端、椎體、髖部或肱骨近端部位的任何類型的骨折。骨折部位與 BMD有何關系?骨折次數與 BMD又有何關系?這些臨床問題在國內研究較少,但對診治骨質疏松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對 740例上海市自然絕經后有脆性骨折婦女就骨折部位和骨折次數與 BMD的關系進行分析。
1.1 對象 使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本科 2001年 1月—2003年 12月就診的絕經后婦女,通過翻閱貯存本科資料庫的病例記錄篩選出有脆性骨折的絕經后婦女共 740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66.3±8.6)歲 (42~91歲),均為上海市居住 30年以上的漢族居民。詳細記錄她們的生活習慣、疾病史、月經史、婚育史、既往摔倒史,排除曾患影響骨代謝疾病或服用過影響骨代謝藥物的患者,以及嚴重創傷患者。均在 40歲以后自然絕經且絕經 2年以上。均進行了血常規、尿常規、血沉、肝腎功能、血鈣、磷、堿性磷酸酶、甲狀旁腺素等檢查,排除存在繼發性骨質疏松。
1.2 方法
1.2.1 BMD測定 應用雙能 X線吸收儀 (Hologic QDR—2000型)測定前后位腰椎 (L1-4)和左股骨近端各部位,即股骨頸 (Neck)、大轉子 (Troch)、粗隆間 (Inter)及 Ward′s三角區部位的 BMD值 (g/cm2)。在檢測 BMD時剔除了已發生骨折的椎體部位。體外長期精密度 CV值為 0.44%,人體內短期精密度 CV值分別為 L1-40.97%,Neck 1.93%,Troch 1.48%,Inter 1.31%和 Ward′s 3.85%[1]。
1.2.2 骨質疏松診斷標準 采用本科通過 “2 111例上海健康女性骨密度值測定”建立的峰值骨量數據庫,以 WHO的 T值 =-2.5SD為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其中各部位診斷骨質疏松的骨密度臨界值分別為 L1-40.749 g/cm2,Neck 0.527 g/cm2和Troch 0.409g/cm2[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間 t檢驗。χ2檢驗比較組間骨質疏松檢出率,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折發生部位和骨質疏松檢出率 將 740例脆性骨折婦女按骨折部位分為椎體、髖部、橈骨遠端、外周 [包括趾(指)骨、髕骨、肋骨等部位]骨折共 4組。椎體骨折者 192例,其中骨折年齡不詳者 60例 (構成比 31.2%);髖部骨折者 53例,其中骨折年齡不詳者 4例 (構成比 7.5%);橈骨遠端骨折者 159例,其中骨折年齡不詳者 12例 (構成比7.5%);外周骨折者 434例,其中骨折年齡不詳者 26例 (構成比 6.0%)。各部位骨折組骨質疏松檢出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8.67,P<0.01,見表 1)。
2.2 一次骨折和多次骨折組各指標比較 將 740例骨折婦女按骨折次數分為 2組,一次骨折組和多次骨折組 (骨折次數≥2)。兩組患者除身高、體質量以及 Neck和 Inter部位的BMD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外,兩組的年齡,L1-4、Troch部位的BMD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兩組按BMD診斷標準診斷的骨質疏松檢出率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3)。
表 1 絕經后婦女各骨折部位的骨質疏松檢出率Table 1 The fragility fracture site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its detectable rate of osteoporosis
表 3 一次骨折組和多次骨折組骨質疏松檢出率比較 [n(%)]Table 3 The detectable rate of osteoporosis in one fracture group and more than one fracture group
表 2 一次骨折組和多次骨折組絕經后婦女一般資料及 BMD的比較 (x ±s)Table 2 The demographic data and BMD of 2 groupsof postmenopausal women
隨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骨質疏松性骨折作為骨質疏松癥的最嚴重后果,為其防治的根本目的[3]。
骨強度取決于 BMD與骨質量,BMD值與骨強度的相關系數 (r)為 0.79,故而 BMD降低表示骨強度減弱,骨折風險增高。已有研究表明骨折危險性與 BMD相關,BMD值每降低一個標準差,骨折的危險性增加 1.5~2.6倍[4]。國內另有研究表明有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絕經后婦女在身高、體質量、腰椎2~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均顯著低于無骨折的自然絕經后婦女[5]。
本研究通過對 740例已發生脆性骨折的自然絕經后婦女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多次骨折患者的年齡高于一次骨折患者,與此前國外研究結果類似,也符合年齡作為一個獨立的骨折風險因子[6]。這除了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 BMD降低,骨的機械強度亦明顯降低,輕微的損傷即可導致骨折外,可能也與年老所致的視力下降、肌力和平衡能力減退容易發生跌到有關。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多次骨折患者的 L1-4、大轉子部位的 BMD值低于一次骨折患者。提示腰椎和大轉子部位的低BMD值可能是骨折發生次數的危險因子。
本研究中所有婦女均有脆性骨折史。但按照 BMD診斷標準,絕經婦女的骨質疏松檢出率 (81.1%)最高為髖部骨折
患者,其次為椎體、再次為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外周骨折患者檢出率 (49.1%)最低。有 33.5%脆性骨折史的患者無法通過 BMD標準診斷為骨質疏松,即 BMD值未達到 -2.5SD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故而在 WHO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中,脆性骨折作為一個獨立的診斷標準[7]。而脆性骨折本身,也是預測再骨折風險的重要因素[8]。因此,對于發生脆性骨折者應及早進行藥物干預,可以顯著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性。目前臨床上尤其是廣大基層醫院仍需要對患者是否存在潛在性脆性骨折,特別是椎體骨折等較為隱匿,應對易漏診的骨折高度重視,所以在加強 BMD檢查的同時,胸腰椎等 X線檢查十分必要,可有助于盡早發現脆性骨折,雖然有些患者 BMD顯示正常,但必須及早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以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1 Zhang ZL,Qin YJ,Huang QR,et al.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spine and femur in healthy Chinese men[J].Asian J Androl,2006,8:419-427.
2 黃琪仁,周琦,陸敬輝,等 .2111例上海健康女性骨密度值測定與年齡相關骨丟失的研究 [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3:191-194.
3 王淑麗,周麗珍,王常海.復方仙貞湯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婦女平衡能力的影響 [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6):1120.
4 Peck WA.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diagnosis,prophylaxis,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Am J Med,1993,94:646-650.
5 張浩,章振林,秦躍娟,等 .絕經后婦女脊椎壓縮性骨折與骨密度的關系 [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429-432.
6 Kanis JA.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and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J].Lancet,2002,359:1929-1936.
7 臨床診療指南 -骨質疏松癥和骨礦鹽疾病分冊 [M].中華醫學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2-3.
8 Genant HK,Jergas M.Assessment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vertebral fractures in osteoporosis research[J].Osteoporosis Int,2003,14: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