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俐,孫 冰,董 青,馬利群
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病變位于大腸,呈連續性非階段分布,在歐美發病較多,近年我國患病率似有增加[1-2]。重癥潰瘍性結腸炎約占 16%左右[3],約占住院患者的 28.5%[4],治療過程長,易并發中毒性結腸擴張、腸出血、腸穿孔及直腸結腸癌變[5],預后較差。為避免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及加強社區隨訪。本病治療的關鍵是控制急性發作、防止并發癥;治療的原則是控制免疫炎癥反應;在方法上則以內科治療為主。而中藥方劑中不乏抗炎、止瀉、止血、黏膜保護、抑制免疫反應等的藥物,作為替換治療 (alternativetherapy)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辨證施治,適當選用。我院本著上述治療原則,研制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特色制劑——復方白芨灌腸液。復方白芨灌腸液主要由白芨、黃連素、冰片等藥物組成,具有化瘀止血、抗菌消炎、清腸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可以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本研究采用復方白芨灌腸液治療重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23例,探討其治療效果及社區應用前景,為探索一種有效、經濟、方便和可操作性的防治方法提供基礎。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03年 7月—2008年7月在北京市肛腸醫院 (二龍路醫院)住院的確診為重型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46例,符合成都會議標準[6]。其中男 20例,女 26例;年齡 14~62歲,平均(32.1±13.2)歲;病程 1個月 ~6年,平均2年;住院時間 30~110 d,平均 40 d。其中 11例為初發病例,35例既往有輕型潰瘍性結腸炎病史;復發加重病例中有 28例曾中斷治療。發病誘因:勞累誘發的占 23%,飲食失調誘發的占 8%,精神刺激誘發的占 45%,感染誘發的占11%,其他占 3%。46例患者均表現有腹痛,可泛及全腹,以左下腹為重;腹瀉,每天 6次以上,黏液血便,伴里急后重;發熱,體溫 >37.5℃;脈搏 >90次/min,血沉 >30 mm/h,血小板 >300×109/L,C-反應蛋白 >6 mg/L;糞便常規可見大量紅、白細胞。46位患者中 40例伴有焦慮、抑郁狀態,3例合并有皮炎,1例合并有關節炎,1例合并有口腔復發性潰瘍。臨床嚴重程度按照美國胃腸病學會的潰瘍性結腸炎診療指南進行分級[7]:均為 S3。結腸鏡顯示:其中 40例累及左半結腸,6例病變累及全結腸,黏膜多發性淺潰瘍,黏膜質脆易出血;30例可見炎性息肉形成,2例可見結腸袋變鈍。結腸鏡表現根據改進的 Baron內鏡下潰瘍性結腸炎活動度分級標準[8]記錄:Ⅱ級 12例,Ⅲ級 9例,Ⅳ級 25例。將 4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對照組各 23例,觀察組男 11例,女 12例,平均年齡 (31.3±12.5)歲,平均病程2.08年;對照組男 9例,女 14例,平均年齡 (33.0±14.4)歲,平均病程 1.9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間具有均衡性 (P>0.05)。
表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嚴重程度的比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結腸鏡表現的比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colonoscop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便常規的比較 (紅、白細胞個數/HP)Table 3 Comparison of stool routin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表 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C-反應蛋白及血沉的比較 (x ±s)Table 4 Comparison of CRP and ES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1.2 治療方法 46例患者確診為重型潰瘍性結腸炎后均予氟西丁或多慮平抗焦慮、抑郁狀態,氨基水楊酸制劑抗炎,糖皮質激素抗炎、抑制免疫反應,復方谷氨酰胺膠囊促進腸黏膜恢復,微生態制劑金雙歧調整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6,9-11]。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白芨灌腸液 60~100 ml灌腸治療,其中病變僅累及左半結腸的患者將糖皮質激素用藥途徑改為與復方白芨液同時灌腸,灌腸液溫度在 37℃左右,于睡前做保留灌腸,灌腸后根據病變部位分別保持左側臥位、仰臥位、右側臥位及胸膝位,使藥液與病變部位充分接觸,保留 4 h有效,保留 8 h以上療效更佳。1次/d,4周為 1療程,4周后統計療效。臨床好轉后出院,于社區中繼續灌腸治療,臨床治愈后逐漸減少糖皮質激素及氨基水楊酸制劑。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結腸鏡及糞便常規的變化,并測定治療前后 C-反應蛋白和血沉。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 2003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判定標準[12]。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驖冊钜研纬神:?糞便常規檢查 3次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改善程度在 2級以上,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 2級以上,糞便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 3個以下;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 1級以上,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 1級以上,糞便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 5個左右;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采用 t檢驗和秩和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嚴重程度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u=0.00,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2.13,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結腸鏡表現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結腸鏡表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u=0.42,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2.27,P<0.05,見表 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便常規的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便常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u=0.00,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2.16,P<0.05,見表 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C-反應蛋白及血沉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 C-反應蛋白、血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 C-反應蛋白、血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4)。
2.5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愈7例,顯效10例,好轉 5例,無效 1例,對照組治愈 3例,顯效 7例,好轉 5例,無效 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u=2.36,P<0.05)。
2.6 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兩例患者出現心悸,給予穩心顆粒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并堅持治療。
復方白芨灌腸液中白芨能使末梢血管內的白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并可縮短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在復方白芨灌腸液中起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黃連素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堿,它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其抗菌能力頗強,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消化系統感染,在復方白芨灌腸液中主要起抗菌、消炎、減輕腸道潰瘍的作用;冰片在復方白芨灌腸液中主要起清熱、止痛的作用。潰瘍性結腸炎的患病率近年來有所增加,且重型潰瘍性結腸炎預后較差,并發癥重,為縮短病程,減少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成本,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已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
本研究結果表明,復方白芨灌腸液治療 4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結腸鏡表現、糞便常規明顯改善,C-反應蛋白、血沉均顯著降低,可有效治療重型潰瘍性結腸炎??诜肮嗄c多途徑給藥比單純口服藥物治療更有效,且激素灌腸治療比靜脈用藥副作用減少。本研究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白芨灌腸液灌腸治療,治療前后臨床表現、結腸鏡表現、糞便常規比較顯示,治療前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后 C-反應蛋白、血沉的比較顯示,治療前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效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反應蛋白與疾病活動性有良好的相關性,在組織受到損傷、炎癥、感染時升高,待病情改善時逐漸下降,恢復正常,因此血清中 C-反應蛋白的水平可以作為判斷有無感染、疾病是否處于活動期的指標。血沉是一種非特異性試驗指標,不能單獨用以診斷任何疾病,但可作為觀察病情變化和療效的指標,血沉加速,表示病情復發和活躍,當病情好轉或靜止時,血沉也逐漸恢復,在診斷活動性上亦作為參考。基于以上原理,本研究增加選用了這兩個指標來觀察病情的變化和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復方白芨灌腸液通過抑制炎癥反應、清熱止痛、止血控制病情,改善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該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效。
重型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病程長、纏綿難愈的特點,應長期維持治療。目前對于維持治療的時間尚無定論,通常維持治療的時間應不少于 1年,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學者主張長期維持治療。這也取決于患者的依從性、經濟條件、醫師的認識、藥物的副作用等多種因素。值得注意是糖皮質激素無維持治療的效果,在癥狀緩解后應逐漸減量,盡可能過渡到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維持治療。而氨基水楊酸類藥物費用較高,以美沙拉嗪腸溶片為例,每天需近30元;而復方白芨灌腸液每日的費用不足 5元;對于需長期維持治療的患者而言,后者經濟負擔明顯降低。并且復方白芨灌腸液副作用少,尚無對肝腎損害的報道;給藥途徑方便,利于社區操作,這為減少住院費用、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提供了條件;患者尚可白天工作,夜間治療,工作治療兩不誤,且不受時間限制。采用此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醫生可根據潰瘍的生長部位,選擇適當的肛管,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同時中藥灌腸液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提高了藥物的應用效能,改善癥狀快速,消除局部炎癥反應效果顯著,同時減少了藥物的應用種類及劑量,避免了口服給藥帶來的全身毒副作用。經研究發現此藥在治療過程中的諸多優點,使治療效果有著明顯的優越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服藥、不注射、不穿刺,大幅度減輕了治療本身為患者帶來的痛苦,夜間給藥使患者在睡眠中恢復健康。由于本藥成本低、應用簡單,所以更利于普及推廣,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尤其適于社區應用。
本研究表明,復方白芨灌腸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結腸鏡表現、糞便常規,降低患者的 C-反應蛋白和血沉水平,該藥治療重型潰瘍性結腸炎是有效的,為社區合理、安全、有效防治該病提供了實踐基礎。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樣本量較少,患者隨訪差,需進一步按現代醫學的原理進行科學總結。治療中應注重對患者的教育,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早期識別疾病發作與定期隨訪。
1 Russel MG.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What does it mean?[J].Eur J Intern Med,2000,11:191-196.
2 劉愛云 .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舒適護理 [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8):1801.
3 王曉娣,吳鐵鏞,韓春麗 .潰瘍性結腸炎的內鏡特點和臨床分析 [J].北京醫學,2006,28(6):325-327.
4 楊雪松,姚煒,劉文斌,等 .重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與治療轉歸 [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5):291-294.
5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 [M].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28-434.
6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 [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7 Kornbluth A,Sachar DB.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Ulcerative colitis pra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update):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J].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371-1385.
8 鐘英強,朱兆華,幸連春,等 .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活檢粘膜的組織學分級與臨床分級和內鏡分級的關系 [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20(4):249-252.
9 張新萍,雷光明 .中西醫聯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 [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9):2088.
10 余保平 .消化系統疾病免疫學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58-560.
11 陳寧,尤鵬,劉安楠,等 .益生菌治療的實驗性結腸炎中調節性 T細胞的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2):100-103.
12 陳治水,危北海,張萬岱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 (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1):105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