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國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第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第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第三,根據課堂錄音出了這本書。
說起來,各個大學里都已經有了這樣的課程,我為什么要另開一門呢?理由是,一般大學里的這類課程,都力求規范化、均質化、平衡化,而我們的課程恰恰是想突破這一切,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國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這樣一探討,就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
這種探討,還需要測試當代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已有記憶。這不僅僅是在測試大學生,也是在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后代的心。為此,我們的課程就要花費時間進行一次次問卷調查,并以此為基礎展開話題。
所有的話題都是我設計的。我故意把中國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因為我認為它們是全部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我故意在某幾個古人身邊反復流連,因為我認為他們是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的魂魄所在,至今還活在很多中國人的心里;我又故意在某些漫長的歷史走廊里快步走過,因為我認為那里的故事只屬于故事,出于古代宮庭史官和現代說書藝人的謀生需要,不必讓很多人長久記憶。這些話題設計,與我的著作《尋覓中華》有一種呼應關系。但是,活躍的課堂討論就像一個磁場,把我這個當老師的深深迷醉了。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享受,主持這樣的課程更是一種大享受。
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大多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在網上產生了動靜。我不上網,因此回答起來不必考慮別人意見,只單刀直入,數語相迎。這種由陌生感造成的痛快感,使學生們很高興,于是就一直問下來了。我和學生們都覺得可以把這樣的問答選一部分放到書里,因此讀者們可以順便看到全書最后的“閃問”。無論是“閃問”還是“閃答”,都是力求其快,在快中尋找直覺反應。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我又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回想起來,這真是充滿愉快的一年。年輕人的敏捷、輕松、好學,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前途增添了幾分樂觀。我曾經說過,在這之前,我的文化心態是比較悲觀的。我遇到過太多的中國文化人,把極端當做深刻,把嫉妒當做正義,把誹謗當做評論,把挑唆當做輿論,致使文化的毀損機制遠遠超過了文化的創造機制。而且,我還分明看到,不少年輕人正在紛紛加入那種文化毀損機制,并參與對文化創造機制的圍啄。通過這一年,我實實在在地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令人沮喪。
一位臺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么帥氣,女學生都那么漂亮,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青春美色與老舊話題連在一起的時候,產生了一種令人驚訝的吸引力,把您老人家也吸引住了。”
文化能夠滋潤生命,生命也能夠滋潤文化。中國文化,本應與更多的青春生命產生互動。
有很長時間沒見到這些可愛的學生了。他們中的大多數,應該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了吧?
很想念他們。
《同學余秋雨》
余秋雨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定價,33.00元
近十余年來,余秋雨一直在以親身歷險的方式考察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過電視和書籍盞放在全球華人面前。本書淵源就是余秋雨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在本書中,他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東方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文化精髓,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