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玲
無形資產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
無形資產進入企業主要有兩個渠道,外來和自創。從企業外部取得的無形資產,包括購入、吸收投資和接受捐贈等等,其會計核算比較成熟,與固定資產同類業務的核算基本一致。無形資產自行研發項目只允許部分研發支出資本化,具體規定為:對于企業自行研究開發的項目,區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而開發階段的研發費用。如符合相關條件,予以資本化;否則,仍計入當期損益。
無形資產的存續編核算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無形資產的后續支出,二是無形資產的后續計量。
無形資產的后續支出(如專利技術的改良研究費用)既可以準確地以貨幣進行計量,又能增加無形資產的價值(或雖不能增加無形資產的價值,但是無形資產取得后的必要支出)。因此應該追加計入到該無形資產的成本中。如專利技術的改良研究費用,應在其發生時計入“無形資產——專利權”中。
值得關注的是,無形資產價值攤銷的方法及其選擇。新準則借鑒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允許企業根據無形資產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可以選擇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不同的攤銷方法。但是。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相比,無形資產價值攤銷方法的選擇難以操作。
無形資產退出企業的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是出售和報廢。在核算形式上,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比較成熟和嚴謹。專門設置過渡性賬戶,用來核算處置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收入和成本費用。處置完畢,過渡性賬戶結清為零,完成過渡任務。在核算過程上,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可操作性。它包括三個步驟:注銷相關賬戶;記錄處置收入或費用;結轉處置凈損益。每個步驟單獨核算,整個過程有機聯系。
相較而言,固定資產核算的優勢所在恰恰正是無形資產處置核算的缺憾之處,一是沒有為無形資產處置業務專門設置過渡性賬戶:二是無形資產處置的核算試圖一步到位,只在全部相關業務完成時進行一次會計處理,甚至只做一筆會計分錄。這樣一來,既不能明確反映無形資產凈值,又無法直接表示出處置過程發生的收入與費用,只能從對應的資產和負債賬戶中窺端倪。更重要的問題是,由于無形資產處置尤其是出售業務一般都會發生多個有關事項。其發生的時間有先有后,甚至可能跨越不同會計期間,如果等到相關業務全部結束再來進行會計處理,則完全違背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及時性的要求。
當然,假設無形資產處置核算不一步到位,而是在發生時分別進行會計處理,當與處置無形資產有關的事項發生在不同會計期間,即使企業已經將處置收入和成本費用分別計入“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但因它們都是損益類科目,會計期末都要將發生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而不保留余額,企業也無法實現對無形資產處置采用凈額加以核算和反映的目的,并且,由于處置收入和成本費用在不同會計期間計入“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勢必引起不同會計期間損益的波動。
筆者以為,解決上述弊端,應當設置類似于“固定資產清理”的過渡性賬戶——“無形資產清理”賬戶,專門用來核算無形資產處置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收入和成本費用。處置完畢,“無形資產清理”賬戶結清為零。在這樣的會計處理中,無形資產處置的核算步步為營,無序變為有序。化繁雜為簡單。沿著資金的來龍去脈,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出無形資產處置的全過程,滿足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同時,無論無形資產處置業務是否跨越會計期間,都能夠及時進行會計處理,并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定,直接反映出無形資產處置的凈損益。
綜上所述,由于無形資產得到廣泛認同的時間不長,相應的會計核算尚待成熟和完善。為了更加準確、真實地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對無形資產的核算內容、形式、方法以及程序等方面進行改進是必然的。筆者正是基于這一目的,以比較研究法為工具,以會計準則為依據,對比固定資產核算,全面分析了無形資產核算的現行政策和技術;從無形資產的取得到無形資產價值攤銷直至無形資產處置,在充分認識每一階段會計核算要領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