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
筆者從事會計教學工作十余年,期間《基礎會計》的版本更新過好幾次,盡管從目前看教材的內容設置趨向合理化,與老版本相比也更能突出對會計實務操作的重視度。但從整本教材看其結構設置和內容安排仍需改進和完善。
首先、教材在結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不合理:第三版教材共九章內容,其中第三章賬戶和復式記賬,第四章會計憑證,第五章會計賬簿第六章是以工業企業為會計主體的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和利潤形成和分配過程的經濟業務核算。將第六章安排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之后,割裂了會計核算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從會計憑證到會計賬簿之間的內容關聯性,在教學中難以讓學生建立會計核算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概念。第七章財產清查獨立于第六章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外,破壞了會計核算的整體性。而第七章中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從第五章會計賬簿中分離,打破了對賬工作的完整性。在第三章賬戶和復式記賬中安排平行登記的內容十分不合理。由于在此之前學生從未接觸過會計賬簿中如何登記會計賬簿等內容,連基本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內容都沒有學習過,平行登記安排在第三章的弊端可見一斑。
其二、從教材應用于實際教學看,未能很好地突顯效果。這一點主要從學生學習后的教學反饋情況來顯示。學生往往在學習了第四章會計憑證和第五章會計賬簿之后,再回過頭去學習以工業企業為會計主體的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和利潤形成和分配的經濟業務的核算,往往會產生兩種學習困惑:重復學習和學習效果差。第三章安排了平行登記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摸不著頭緒,最后這塊內容也就成了單獨的教學內容,學生只是學會了怎么答題,未能真正理解其實質內容。第七章財產清查將第五章和第六章內容割裂,學生在學習中對對賬工作的內容不能系統把握,同時財產清查中的盤盈和盤虧的賬務處理單列,也使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經濟業務的全部內容,對學習十分不利。
其次,會考制度對專業課程的學習雖有相當的促進作用,便于比較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學效果檢查,規范教師的教學,同時也是作為學生領取畢業證書的專業考核課程之一,對教和學起到了很好地規范作用。但會考對合格率、優秀率及縱向,橫向等指標的比較,加之學校對會考的重視都使教學的深度受到了明顯的局限。教師無法系統、深入地講解專業知識,更多的則是將重心轉移,去適應考試的要求,出現了“為考而教”的被動局面。這種現狀將對學生今后新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帶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針對上述弊端,結合教學實際,怎樣使教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學習,使教與學更加融洽,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
首先,對現課程結構和內容做了如下調整和變動:
調整后章節由九章減為七章,不再單設第六章和第七章,而將第六章全部歸入第四章會計憑證,第七章則被分解成兩部分: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并入第五章會計賬簿,財產盤盈和盤虧的賬務處理等內容并入第四章會計憑證,原第八章財務會計報告和第九章會計核算程序互換位置。更能體現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對初次接觸會計專業的學生能更好地把握整本教材的體系。
其二、為更好地進行課改實施,必須應用于實際教學,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教學反饋來不斷修正,完善。選定了任教的09財會3班和09財會4班作為試點班級進行課改試驗。
再次、對調整后的課程結構設置和內容安排作進一步重組,塊狀細分。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中重視第一塊狀會計概述理論教學,《基礎會計》作為原理性的專業課程決不能忽視理論教學,理論知識是會計實務操作的“基石”,兩者的關系用“地基”和“大廈”來形容最為恰當。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實務操作到了一定的點上就很難再達到新的層次。
第二塊狀從會計科目按經濟內容的六大分類作為切入口,在學生熟練掌握其分類內容的基礎上引入會計賬戶按經濟內容的六大分類,通過分析比對,可將教材36頁的會計科目表和會計賬戶表合二為一,并藉以引出會計六要素。教學中必須明確損益類會計賬戶劃分成收入類和費用類的具體內容;明確收入會計要素對應的會計賬戶和收入類會計賬戶具體內容的不同點。最終將會計六要素按照會計賬戶六大內容通過中期會計平衡公式歸納:
第三塊狀是整本教材的核心,以實際會計工作為模版,側重根據原始憑證分析經濟業務內容,并據以填制記賬憑證;根據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登記各類會計賬簿,進而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教學中圍繞鄞州職教中心模擬實習有限公司2009年8月發生的經濟業務展開。在內容安排和側重點方面均有較大變化:
1.原始憑證內容和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內容合并,以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和利潤的形成分配為鏈接,直接通過原始憑證分析所發生的經濟業務內容。這一改變有其現實意義,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直接接觸的就是各類原始憑證,并非教學中直接給出文字形式的經濟業務內容。會計人員對原始憑證準確無誤的分析和判斷直接影響下一環節記賬憑證的填制,而這一點也正是《基礎會計》教學中的重頭戲。
2.會計教學中仿真環境的創設。學生以鄞州職教中心模擬有限公司會計人員的角色參與經濟業務的處理,直接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省去了編制會計分錄這一中間環節。增設了從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到利潤完整的原始憑證展示。這樣學生在學習每塊經濟業務時直接接觸的就是原始憑證,使教學和實際會計工作同步進行。
3.重視多媒體教學在本塊內容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到財務會計報告均通過自己制作的PPT演示,通過教學反饋發現采取多媒體形式學生對所學內容能形成較強的直觀印象,對諸如對賬,結賬等能很好的理解掌握。
第四塊狀是對會計工作從記賬、算賬到報賬等整個流程的歸納和總結,有助于對會計工作流程系統性認識的形成。把它置于財務會計報告之后,結構更合理。
最后,要注重作業環節。對原有的《基礎會計》配套習題按重組后分塊狀項目選擇,同時對各項目自制分塊練習題,提高針對性。
從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成績反饋情況看:我所任教的09財會3班和09財會4班總體成績穩定,均居該班各科成績前列,從這個層面反映出《基礎會計》課改的可行性,同時也說明將會計教學和會計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以企業帶學校的模式是有著可實施基礎的。
《基礎會計》是高一上學期市會考課程,會考對促進教與學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對會計教學的深入開展確實有其消極的一面,教師難免存在“為考而教”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深入系統的學習,對會計工作流程很難形成系統性認識,基礎很難做到扎實。而這些都將對今后《企業財務會計》等課程的學習帶來潛在影響,不利于課改的實施,建議改變考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