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蕾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圍繞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大項目、大基地建設,一批大項目、大企業快速發展,為延伸配套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
以工業中小企業為例,2008年全區中小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26.52億元,占全部工業的76.54%;吸納就業人數144.3萬人,占全部工業從業人數的88.79%。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3563戶,完成工業增加值2521.74億元。工業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有力地推動了人口、資金等要素的流動和集聚,促進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全區城鎮率由2004年的45.8%上升到了2008年的51.7%;三產中小企業數量比重由2004年的73.1%上升到2008年的74.1%,達到8.67萬戶。
總的來說,內蒙古中小企業發展呈現出數量多、經濟貢獻多、吸納就業多、發展趨向集群化、三產企業數量增長快的特點。
內蒙古中小企業暴露出“三少”,即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企業少,高科技企業少,精深加工產品少。
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多數企業管理落后。據2008年統計,我區法人中小工業企業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私營企業和其他企業(多以“家族式”經營為主)9297戶,占整個法人中小工業企業總數的64%。半數以上中小工業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基本上處于家族經營、經驗管理階段。
我區中小企業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工業中小企業90%以上分布在勞動密集型、傳統資源初級加工行業;產品也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產品、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較低。三產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貿易業及住宿餐飲業等,網絡信息、創意設計、現代商務貿易等高端服務業發育不足,代表社會經濟進步及人口素質提高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信息服務等行業在服務業整體結構中所占比重較低。
金融危機在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調整機遇。中小企業競爭能力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突出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通過企業系統創新來增強自身活力,謀取競爭優勢。
現代系統創新理論認為,創新系統主要包括企業制度創新、企業管理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三個子系統。企業制度創新主要是指企業產權結構調整和產權關系的變化;企業管理創新是把新的管理要素或管理要素新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使企業更有效地配置與利用內部資源;企業技術創新是通過研發資源的投入而使企業擁有以前所沒有的新技術,它包括產品技術創新和工藝技術創新。在企業系統創新中,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作用,構成企業生存發展的完整創新機制。三者既相互作用、互為支撐,又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第一,企業制度創新為企業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制度基礎。第二,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和制度創新的組織管理方面的保證,形成了相應的組織管理能力保障機制。第三,技術創新是企業超越對手、領先市場不可或缺的關鍵物質能力,持續的技術創新能使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制度創新為企業順利成長提供“土壤”,管理創新為企業充分利用資源提供組織保證,技術創新為企業獲得領先優勢提供能力保證,只有三者同步邁進,協調進行,才能推動企業整體順利向前。
以企業產權結構和產權關系為核心的企業制度是影響企業發展的最基本因素。“企業家式的企業”由于兩權統一,對經營者自動產生激勵,隨著企業市場范圍和經營領域的擴大,要越來越多地依靠外部資源,包括資金、管理人才等,即使在這類企業還未壯大到要以讓渡部分企業產權來獲得外部資源時,也存在著如何在企業內部調整產權關系挖掘內部潛力的問題。
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合適的企業制度也有所不同,針對中小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的不同,企業制度創新的目標可分為兩類:完善“企業家式的企業”制度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全面的公司化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為中小企業持續成長提供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些現代企業家認為,在一個企業里,如果投資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則占6分。可見,管理作為生產力要素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重大影響。中小企業的領導人應盡快完成由創業家到職業管理者的角色轉換,企業領導人應系統學習管理理論,提高自身管理素質,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管理思想等方面跟上時代發展要求,改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使其管理能力和企業共同成長。充分授權,建立科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實行規范化、程序化管理。
為此,要樹立正確的經營管理思想,要有扎實的管理基礎,包括完整、準確的原始記錄、會計憑證、統計資料等基本數據;健全、合理的各種定額;計量、檢測手段要齊備、準確;各種基礎制度和專項制度必須健全。還要盡可能多地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強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加強財務管理,保持必要的現金流量,確定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管理流程,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精益化、流程化管理,降低浪費與消耗,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選擇什么樣的技術創新路途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自從熊彼特首次提出了技術創新理論后,創新經濟學根據其技術創新中的“組合”思想,將技術創新細分為重大創新和改良性創新。改良性創新是在已有知識積累基礎上的漸進創新,每一次的漸進創新不一定會帶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但不斷積累的創新最終會引致巨大的技術變革。
漸進創新受經濟和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同時還要求企業組織環境的不斷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因而中小企業在持續地推動漸進式技術創新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技術設備的改造,加快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建立與高校、科研機構間的合作機制。第二,培養和造就敢于創新并善于創新的人才隊伍。健全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和薪酬分配制度,為做到對關鍵技術人才的激勵兼容,一般的固定薪酬可能不適合于某些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必要時應賦予他們一定的剩余索取權。第三,由于知識和技術存在明顯的溢出效應,有意識地進行企業集群,利用集群的知識外溢與信息共享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作用,促進技術創新也是中小企業突破技術創新困境的可行之路。打破傳統經營模式,積極參與企業間、產業鏈條間的分工與協作,一方面可依托集群中較大型企業的技術力量與研發活動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也可在集群內,中小企業之間從彼此間的研發活動溢出、技術人員流動和信息共享機制中獲益。
總之,創新是中小企業提高素質的必由之路,內蒙古的中小企業也不例外。在后危機時代,企業只有全面系統創新,科學管理,創新技術,完善管理,不斷開發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新產品或設計出產品的新結構、新裝飾等以滿足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其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