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州
在會計期刊上我們不斷的能發現關于資本成本的有關問題的探討。例如:2008年1月《財會月刊》上劉章勝闡述了對資本成本的再認識,目的是澄清一些概念,2009年11月《中國鄉鎮企業會計》上葛杰著文解析資本成本計算的誤區等等,對資本成本內涵以及資本成本計量模型的理解一直是資本成本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因此,如何突破這兩個難點問題成為我們老師共同研究的課題。
目前不同版本的財務管理學教材對資本成本的定義也是不同的,例如,2008年財政部組織的會計師資格統一考試財務管理輔導教材中關于資本成本的概念具體表述是:資本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包括用資費用和籌資費用兩部分。用資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投資過程中因使用資金而支付的費用,如股票的股利,銀行借款和債券的利息等,由于這部分費用在資金使用期內持續發生,一般認為這是資本成本的主要內容。籌資費用是指企業在籌措資金過程中為獲取資金而支付的各項費用,如借款手續費和證券發行費等,它通常是在籌措資金過程中一次性發生,在計算資本成本時,一般作為籌資總額減項,一次性扣除。這也是我國大多數財務管理學教材中的定義。2008年財政部組織的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財務與成本管理輔導教材中關于資本成本的概念除了上面的表述之外,另外還主要表述為機會成本。在理財學中,一般把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次優方案所失去的潛在利益稱為機會成本。追溯財務理論的發展,人們對資本成本的關注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8年,米勒與莫迪格萊尼發表了他們在現代理財學中的奠基之作《資本成本、公司理財與投資理論》,其中對資本成本的描述是:任何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而是取決于將其預期收益水平按照與其風險程度相適應的折現率進行資本化的結果。目前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定義是《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給出的: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很明顯,財務理論界對資本成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往往問老師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特別是初級會計師考試財務管理學和注冊會計師財務管理考試書中概念的迥異是同學們在自學時遇到的最大難題了。為了很好的理解資本成本的定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其統一起來:
第一,資本成本率自動取代資本成本額,資本成本率指標可適用于不同規模和期限的籌資決策。故財務決策中資本成本率的使用頻率遠高于資本成本總額,在未作特別說明的情況下,資本成本均指“資本成本率”,而非資本成本的絕對金額。
第二,資本成本率與預期報酬率的統一,我國財務理論界大多數對資本成本的概念表述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是用資費用和籌資費用之和,該定義是站在籌資公司的角度對資本成本進行的定義。也可以理解為籌資完成后的歷史成本,但歷史成本一般屬于沉沒成本,與未來決策無關,在評價企業過去特定期間業績時,需以該相應期間相關的經濟利益流出為基礎來確定過去的資本成本。而在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資本預算中,需要考慮的是資本成本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那么資本成本的大小由誰來決定呢?那就是作為投資收益的提供者而言,投資者享有公司的終極財產所有權,也是公司風險的最終承擔者,資本成本的大小是由投資者對公司要求報酬率的高低以及對資本投向的選擇來決定的,是由投資者決定。而作為投資者要求所選擇的項目至少能提供等于機會成本的收益,其所提供的收益即為公司利用資本的成本。從這個角度來說,資本成本的實質是機會成本。在投資決策中,籌資方案的資本成本是擬投資項目的機會成本,(年均)預期報酬率能夠補償擬追加(年均)資本成本率的投資項目才具備財務可行性,資本成本成為新的投資為使股東權益不受損害而必須賺得的最低報酬率。在籌資決策中,擬投資項目的(年均)預期報酬率是擬籌資方案的機會成本,(年均)資本成本率不高于擬投資項目(年均)預期報酬率的籌資方案才具備財務可行性,擬投資項目的預期報酬率是企業可接受的最高資本成本。將投資決策和籌資決策有機的聯系起來,實現年均資本成本率與預期報酬率的匹配使用,就能真正理解資本成本的內涵和實質。
第三、資本成本既可以是已經實際發生的歷史成本,也可以是即將發生的未來成本,還可以是應當發生的機會成本。但歷史成本一般屬于沉沒成本,與未來決策無關,故在除評價企業過去特定期間業績時,需以該相應期間相關的經濟利益流出為基礎來確定過去之外,在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資本預算中,通常僅考慮資本成本中的未來成本。
在財務管理中,資本成本通常用相對數表示,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為:
資本成本=每年的用資費用/(籌資總額-籌資費用)×100%
以上是大多數財務管理教科書(包括財政部組織的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資格統一考試財務管理輔導教材)關于資本成本基本計算公式的設計,該公式的設計是基于不考慮時間價值的思想而得出的,筆者認為這個公式體現了時間價值的思想,只是假設各期用資成本不變、將債權性投資假設為無限期的投資等同股權投資的性質,即無需清償籌資總額的情況下,與復利條件下所確定的資本成本是一致的,但未反映早期多(或少)支付資本成本所喪失(或獲得)的再投資收益,故當各期用資成本不等或中期部分清償籌資額時,早期多(或少)支付資本成本所喪失 (或獲得)的再投資收益的影響將變得顯著,不同時點資本成本的計算結果將會無法如實反映籌資方案的資本成本水平,應改用下列基本方程式。
式中,n表示支付用資成本的總期數(但不一定是年數)。當n為年數時,所計算得出的資本成本率為年均資本成本率,當n不是年數時,應將計算得出的資本成本率轉化為年均(名義或實際)資本成本率。如果用資成本額為稅前金額,則計算得出的資本成本率為稅前資本成本率;如果用資成本額為稅后金額,則計算得出的資本成本率為稅后資本成本率。
我們財務管理書中計算資本成本的基本公式的獲得可以通過該改用的基本方程式推導出來,公式確定的是在假設各期用資成本不變、所籌資金是無限期的,即無需清償籌資總額的情況下,n趨向于無窮大條件下通過求極限的方法所得出的年均資本成本率。
由此我們通過該改用的基本方程式可以分別得出銀行貸款、公司債、普通股、優先股與留存收益等五種籌資工具的資本成本率,特別是關于銀行貸款、公司債券資本成本率的計算時又有稅前和稅后的區別計算、這是由于通過負債的方式籌集的資金所發生的利息支出(用資費用)政策上允許可以在稅前扣除,享受一定稅收優惠政策,所以就有了稅前和稅后的區別計算,而有關計量留存收益、優先股和普通股資本成本的計算由于“股利”本身就表示“每年的稅后用資費用”不享受稅收優惠,因此計算得出的資本成本率為稅后資本成本率。而有關計量留存收益、優先股和普通股資本成本固定股利模型(或股利增長模型)均是基本公式中n在趨向于無窮大條件下通過求極限的方法所得出的年均資本成本率。
為了便于科學決策,必須將不同性質資本的用資成本統一到稅后或稅前。統一到稅后的年均資本成本率的計算應考慮將稅前的用資成本轉化為稅后,而在計算稅前資本成本率時則應將股權資本的稅后用資成本轉化為稅前資本成本。顯然,在所得稅率大于0的前提下,對于同一方案,根據稅后基礎所確定的年均資本成本率一定低于稅前基礎所確定的年均資本成本率,但這不會改變不同方案的年均資本成本率對各方案所排定的順序,即僅從選取最低成本方案的籌資決策而言,稅前基礎和稅后基礎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