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峰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沒有完善的信用評估系統以及缺乏科學的財務困境預測體系。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研究中小企業財務困境預測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財務困境預測指標選擇的合理與否,影響著預測結果的有效性。因此選擇何種指標作為預測指標至關重要。企業財務困境預測通常基于兩個前提:(1)企業產生財務困境的原因可以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務信息而得到解釋;(2)財務困境原因的發生往往先于財務困境的發生,所以可以通過提前分析企業的財務數據而進行預測。因此,正確把握企業財務困境的形成原因,并從中找到合理的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預測財務困境。在形成財務困境的原因方面,中小企業與上市公司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但不完全相同。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和總結已有的相關研究,本文認為中小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治理結構不健全。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中蓬勃發展的一個群體,但是由于其規模較小,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嚴格的公司制度建設,職、責、權沒有科學合理的劃分與匹配,喪失了組織各個機構的權力制衡功能,導致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的現象。
2.缺乏經營管理戰略。中小企業在設立之初通常缺乏長期目標規劃,領導者管理決策知識欠缺,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明確的長遠計劃,也沒有與之匹配的財務戰略。
3.財務預警系統不完善。目前很多企業由于管理者對財務困境認識不足以及財會人員素質偏低等原因,并未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體系,通常意識到財務結果與目標偏離時,財務困境已經產生了。
4.外部因素。國家提出要讓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的不是在企業數量上而是要在公司質量上,所以國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政策方針,使得人、財、物等社會資源都或多或少地偏向大企業,中小企業在爭取社會資源時陷入不利地位。
目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中,關于企業財務困境預測指標的選取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也沒有形成公認的指標體系。大多數研究者采用企業財務指標作為財務困境預測指標,還有一些學者采用公司治理方面的指標作為財務困境預測指標。對于預測指標的類型一般是財務類指標與非財務類指標相結合,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選取財務困境預測指標體系一般從全面性、真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慮。
如何選取有效的財務困境預測指標體系,需要針對具體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對于企業財務困境預測指標的有效性,一般從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預測指標靈敏度兩個方面來衡量。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是指提取財務困境預測指標所依賴的數據基礎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預測指標的靈敏度是指預測指標能夠準確預測企業財務狀況變動的程度。這里可以把靈敏度理解為預測指標體系對企業財務困境預測的時效性,即指標能夠多大程度地給財務困境預測機構以財務風險預警以及能夠在多長時間內顯現財務狀態的變化的特征。
具體到中小企業,要結合其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挑選能夠全面的反映其財務困境狀況的指標體系。所以選擇財務困境預測指標時不僅要滿足真實性和靈敏性原則,還要滿足針對性和可行性原則。針對性是指選擇的財務困境預測指標要適合中小企業;滿足可行性原則是因為中小企業財務信息透明度低,獲取困難,所以在選擇指標時要考慮這些客觀情況。
企業規模小、經營預期不穩定、貸款風險較高、貸款主要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而非外部投資等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根據生產是中小企業經營的主要任務這一實際情況,可以判斷中小企業的生產效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財務狀態。因此,基于對中小企業生產效率和其財務狀況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應當從企業生產效率層面考慮,提出企業效率指標值,將其作為預測指標。提出的企業效率指標值是反映企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即企業投入產出的總體效率。此外,基于中小企業融資的特點,還可選擇定性指標貸款保障度作為預測指標,主要依據企業歷史還貸記錄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