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媛
一、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財務風險是每一個企業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往往被企業繁榮發展的外衣掩飾。
1.由宏觀經濟形勢變動引發的財務風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大背景下,幾乎所有企業集團都會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影響,有時可能會為企業集團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如2007年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涉及大量外幣交易的出口創匯企業肯定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2.由內部人利益強化而增加的財務風險。由于投資者與經營者分離,投資者追求的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經營者追求的是任期內的經營業績,實現會計賬面的“利潤最大化”,集團公司存在著產權鏈條過長和多級法人治理結構等問題,子公司層面同時擁有資源的控制權和使用權,產生“內部人控制”現象。這種現象背后有許多潛在的財務風險,一旦被某種原因觸發出來,可能釀成災難。
3.集團公司連帶擔保問題引發的財務風險。集團公司擁有多個理財主體,通常情況下,母公司會為子公司提供債務擔保,子公司之間也會相互提供擔保。在母公司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集團公司無法合理評估擔保事項引發的潛在債務風險,無法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銀行監管不力和子公司日益膨脹的投資欲望的配合下,往往會產生惡性的循環擔保。也許一個子公司的債務到期不能償還還不會對集團公司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多個子公司債務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集中體現在集團公司身上甚至爆發財務危機,最終導致破產。
4.由財務杠桿效應所帶來的財務風險。企業集團內部以產權為基本紐帶,母公司以控股方式實現對子公司的控制,這樣的財務杠桿既放大了資本也放大了風險。財務杠桿系數用來衡量該風險程度的大小,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表明可能獲取的財務杠桿利益越大,財務風險也越大。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在盈利狀況下,它可以擴大盈利規模,在虧損狀況下則會加速企業的虧損甚至破產。較高的資產負債率,不僅使得利息費用成為企業集團的財務包袱,加大了財務風險,嚴重阻礙了企業集團的發展,而且也加速了企業集團內部的風險傳遞效應,一旦某個子公司發生財務危機,造成企業集團資金鏈條斷裂,就會迅速導致企業集團整體發生財務危機。
5.內部控制不健全導致的風險。無論是財務舞弊、會計丑聞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的公司失敗,雖然其表面原因各不相同,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除去市場動蕩、經濟蕭條等宏觀不可控的因素外,大多數公司的失敗都是由于內部控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有些可能是由于內部會計控制方面的缺陷,而另一方面可能超出了這個范疇,起因于管理控制的薄弱。因此,內部控制系統是有助于滿足企業集團自身的管理需求和戰略目標的實現,是企業集團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財務風險管理在各類風險管理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防范就是在識別風險、估量風險和分析風險的基礎上,充分預見、有效控制風險,用最經濟的方法把財務風險可能導致的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1.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和塑造集團風險管理文化。企業集團管理者要樹立牢固的風險防范意識,在思想上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具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覺,要充分認識預警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設立專門的預警組織機構,直接向企業最高管理層和決策層負責。另外,企業集團的風險偏好、員工的誠信度和道德觀決定了企業集團的風險管理文化。通過向集團的母公司及其成員企業的各層管理人員灌輸風險意識,明確集團有關重大事項的決策權限、程序和報告程序。完善集團的風險管理文化,可以培養員工嚴格遵守風險管理制度的自覺性,既可以及早發現集團財務風險苗頭,及時加以解決,還可以在吸取其他公司教訓中提高防御風險的能力。
2.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財務風險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條件下更是不可避免,產生財務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財務風險處理不當。因此,防范財務風險,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財務預警是從財務角度對企業進行預警,它架構在企業預警理論之上,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和相關經營資料的分析,利用及時的財務數據相應的數據化管理方式,預先告知企業所面臨的危險狀況,同時分析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原因,發現財務運營體系隱藏的問題,以提早做好防范工作并將危機消滅于起步階段,是防范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有效方法。
3.完善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制度。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包括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組織建設權責分明,財務數據安全可靠,信息披露及時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管理的有序化,可以讓高層管理者及時掌握真實的財務活動信息,并對收到的預警信息做出相應的對策,真正將財務預警落到實處,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企業集團的風險管理制度包括:授權及制衡制度、信息報告傳遞制度、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等一系列內部控制制度。根據風險管理的要求,將各種形態和各種業務的風險和風險的每個環節進行分解,落實到部門規章制度、崗位職責、操作規范和業務管理制度中。通過風險管理制度的統一組織協調,形成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措施、信息和溝通、監督等八個子系統。
4.理順產權關系,健全資金管理體制。企業集團明確子公司的產權關系,根據產權關系建立企業集團的組織架構,確定企業集團的管理層次,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連接紐帶的治理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消除由制度缺陷導致的諸如母子公司關聯交易等問題。母公司對子公司行使出資人權利并承擔相應責任,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明確治理機構和管理層的職責并規范運作。開展財務管理的重點是建立健全財務規章制度。一是編制企業年度財務預算和財務會計報告,實行內部資金統一管理,可使企業集團內部的金融活動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交易成本;二是盤活資金存量,減少整個集團的銀行賬戶,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母公司能整體把握資金的投向,操控資金的運作過程和效果。
5.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實行全面預算控制。首先,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機制,完善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形成良好的制約機制。力促股東大會、董事、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形成高效運轉、有效制衡的監督管理約束機制。將獨立董事代表股東或中小股東利益轉變為代表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同時,擴大董事會成員的來源,建立由利益相關者代表構成的董事會。其次,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全面預算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體現,通過合理分配企業人、財、物等戰略資源協助企業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并與相應的績效管理配合以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控制費用支出,并預測資金需求和利潤,通過尋找經營活動實際結果與預算的差距,可以迅速地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