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勝,廖浪濤
(1.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南京 210037;2.南京師范大學 金陵女子學院,南京 210097)
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是長江流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1979~2005年這27年間,南京市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1.7%,比全國快4個百分點,比江蘇省平均水平高出1.2個百分點,并呈現出較為穩定的態勢。為保證南京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為產業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其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確立進行分析研究則顯得尤為重要。
2005年南京市的社會總產出為5285.89億元。其中第一次產業占9.1%,第二次產業占48.7%,第三次產業占42.1%,產業結構呈現明顯的“二、三、一”形態。
南京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和為2055億元,其中第一次產業占13.6%,第二次產業占46.4%,第三次產業占40.0%,從增加值看產業結構亦呈現明顯的“二、三、一”形態,工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可見第二次產業內部結構比例關系,優化、協調與否,將直接影響南京經濟總量增長。
電子工業的總產出為218.86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出的8.5%,汽車工業總產出為466.43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出的18.1%,這兩大產業技術密集,單位勞動力產值水平高,成長性強,是南京工業體系中的新興產業。石化工業的總產出為530.4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出的21%。鋼鐵工業的總產出為259.17億元,占總產出的10%,這兩大資本密集,科技含量高,是南京工業體系中的基礎性產業。
根據錢納里等人提出的結構轉型模式,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100美元之前,制造業對經濟增長具有持續的帶動作用。南京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6522元,折合2031.02美元。這表明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工業增長仍將是南京市經濟總量增長的主要支持因素。從2005年的現狀看,南京的工業總量增長呈現如下特征:
(1)工業增加值總量增長,但增幅趨緩。2005年,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61.68億元,可比增長21.8%,工業增加值總量繼續在全省排名第3位,增幅排名第10位。截至2005年末,全部工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18%,比04年增加1.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6.6個百分點,工業仍然是推動南京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現價)實際完成4064.44億元,同比增長29.9%,月均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38.7億元。從全年的情況來看,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宏觀經濟環境偏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工業發展速度略低于2004年。
(2)產業經濟效益分化明顯。2005年,產業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利稅指標略有增長。其中產品銷售收入累計完成4027.3億元,同比增長31.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8位。利稅總額累計完成365.39億元,同比增長6.96%。分行業來看,鋼鐵、煙草行業經濟效益狀況較好,分別完成利稅63.07億元和58.86億元,分別增長22.7%和16.7%;石化、電子等行業有所下降,分別實現利稅102.18億元和35.27億元,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3.7%和4.3%。
受石化、汽車、電子等行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的影響,三、四季度一度出現負增長。虧損企業虧損額有所上升,2005年,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為23.45億元,同比增長18.22%,虧損企業更趨集中,主要為石化、汽車、電子,分別虧損7.88億元、5.43億元和3.56億元。
(3)產業產能過剩初步拓現。2005年,雖然存在原油、成品油、有色金屬及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攀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仍呈明顯的逐月下降趨勢。自10月份以來,當月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均低于年初基數,10月、11月、12月單月的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99.05、97.34和95.81,自從2002年以來還是首次出現。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在有強力漲價項目支撐的情況下仍呈逐月回落態勢,這清楚的表明,目前工業品的產出已經超出市場所能接納的限度,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已經較為明顯。
(4)產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南京市工業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向重工業、向大型企業和向開發區集中的特點。 2005年全年,重工業累計完成現價產值3497.63億元 ,同比增長32.69%;高出輕工業同比增幅17.53個百分點,重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86.05%,比04年同期提高1.78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完成現價產值3113.25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大型企業完成產值1896.66億元,同比增長33.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由04年末的74.85%和45.3%提高到05年末的76.6%和46.66%。開發區工業完成現價產值1189.05億元,同比增長53.35%,高出全市平均23.45個百分點;開發區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9.25%,比2004年同期提高4.46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為44.18%。


表1 南京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指標體系

表2 南京市工業行業標準化指標
主導產業選擇實際上是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考慮到南京市的特點、數據結構,筆者認為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南京市現有主要產業進行多目標綜合排序較為合適。根據南京市經濟總量與產業結構發展的狀況,結合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理論,本文確立了如下指標體系見表1:
依據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指標體系之間的聯系構建南京市主導產業選擇的AHP遞階層次結構模型(見圖1):
主導產業選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按照三次產業的劃分方式或是按照農輕重的劃分方式,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演進的不同階段,選擇其中的某一產業總類作為主導產業總類。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劃分的基礎上,在主導產業總類中選擇一些產業部門作為需要重點發展的戰略部門。其中主導產業總類更多地需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總體水平,而選擇主導產業部門則更多地需要考慮現有產業結構狀態與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方向的適宜關系,以及產業結構演進的需要。
在決定了南京市主導產業總類為第二次產業的基礎上,使用南京市統計年鑒(1996年和2005年)和南京市投入產出表(2005年)的基礎數據,對南京市第二次產業22個部門的9項指標進行計算并作無量綱標準化處理,計算出南京市工業行業的標準化得分。

表3 排名前十位的產業及綜合得分

表4 各指標單獨排名情況
以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行業的綜合評價值 (見表4)。
將各指標排名前3的行業列表可得:
長三角地區產業同構性程度較高,南京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基于這樣的產業同構才得以發展。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上海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從比較優勢看,南京的汽車工業配套遠不及上海,所以交通運輸設備業在南京的發展只能成為這一地區的補充。至于食品煙草加工業,雖然產值實現率1.0011,排名第3,但由于產業關聯較弱(影響力系數1.0023,排名18位;感應力系數0.9291,排名12位)、行業壟斷強等自身的特殊性,也不足以承擔成為南京主導產業的重任。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和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雖然分列技術水平的第1位和第3位,建筑業列就業規模的第1位,但其他指標排名均很靠后,綜合排明分別列第17、11和14位。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和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在技術水平指標上雖然數據計算的得分較高,這是與所選年份數據有關,這兩個行業都是屬于初級加工工業,并不適合南京目前的應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階段,不能夠成為主導產業。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南京市主導產業應該確立為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同時將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生產和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當作潛在的主導產業培養。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由于產業自身素質就削弱電力、造紙印刷等本身具有強大發展潛力和產業關聯性的行業,也很難保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成為南京主導產業的所需的支撐條件。從南京市現有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產業的資源利用率較低的。所以南京主導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必須走循環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循環經濟的實現和發展還要有賴于政府的全力推動和相關科技的投入,需要將不斷研究出來的高新科技去改造與提升傳統產業,并且以法律等硬性手段來規范與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此外建立以“綠色GDP”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指標和新的地方政績評價體系。把GDP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指標,建立將環境成本從經濟增長的數值中扣除的 “綠色GDP”指標,形成我們選擇主導產業的標準在于是否能夠解決重污染型產業與人類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
[1]賈曉鋒等.江蘇主導產業戰略選擇及發展的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
[2]朱鳴.區域經濟發展中主導產業的選擇原則[J].經濟論壇,2005.
[3]謝奉軍,黃建新.區域主導產業定量選擇方法研究——以江西贛州市為例[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5.
[4]薛領.合肥主導產業層次選擇模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6.
[5]杜棟,龐慶華.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安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徐金明等.MATLAB實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