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霞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黑龍江省現行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主要包括農產品自營物流、農產品批發市場、墾區農產品物流三種,通過對黑龍江省現行物流運作模式的分析可知:農產品的自營物流運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大市場流通的客觀需要,而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運作模式又受到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的規模、管理水平等因素的極大制約。墾區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相對成熟和完善,但參與主體繁多、組織形式多樣,物流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致使許多非墾區農戶和生產單位不能納入其中,嚴重影響了我省農產品的物流效率,物流運作模式亟待改進。
物流運作模式改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農產品在供需雙方之間多快好省的實體轉移,因此,物流運作模式的改進應以成本管理為核心,調整各參與主體之間的矛盾,關注總體效益,以實現整體最優。由此,黑龍江省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改進的總體目標可以確定為:農產品物流運作系統最優化。換言之,就是要使農產品物流的投入最少,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為了實現改進目標,第一,要提高認識。物流運作模式的改進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軟硬件的支持,也需要各個物流運作主體的廣泛參與。要充分調動各參與主體如農戶或生產單位、農產品批發市場、第三方物流企業等的積極性,又要加強彼此的溝通與聯系。第二,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農產品物流發展模式。結合黑龍江省實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擴建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規范農產品基地市場的物流配送系統和新建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促進交通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裝、裝卸搬運、配送等物流環節的有機銜接,構造一個與黑龍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相適應的,并能夠和國際市場接軌的高效農產品的物流模式,最終能夠使我省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銷往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的市場,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針對現有農產品物流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需求,基于產業分工理論和規模經濟理論,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農產品物流模式,可以運用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信用流“六流”協同理念,建立一個以農業合作組織為前提,以農產品物流園區為運行載體,以區域配送中心為核心,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為輔助的協同型農產品物流模式。改進后的物流運作模式在生產服務層面上,能夠有效引導農民以合作社的方式組織起來參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促進農民增收;在流通服務層面上,以農產品物流園區為運行載體,將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運輸企業的物流功能加以整合,在區域配送中心的組織之下,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組織能夠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物流的質量和效率,解決經濟過剩條件下的需求不暢問題;而在消費服務層面上,能夠通過多種方式改善購物環境,降低物流成本。改進后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如下圖1所示:
圖1 協同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
改進后的基于協同理念下的物流運作模型,雖然并非是對黑龍江省傳統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的顛覆性變革,并且從墾區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中汲取了大量寶貴的經驗,但此改進后的模式仍與傳統模式有著很大的本質上的不同。其關鍵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墾區內家庭農場之間、家庭農場與墾區管理局及管理局下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構成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合作組織,初步實現了產銷一體化。但這種合作的深度、廣度不夠,還應加強與第三方物流等流通業企業的合作。另外,沒有納入墾區管理范圍內的分散農戶及農業生產單位也應該仿效墾區模式結成農戶生產聯盟或生產合作組織,實現農業設備、農產品信息等資源共享,既能夠提升生產能力,又能夠提高物流效率。
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是改進后物流運作模式的運行載體。建成后的農產品物流園區將由分布相對集中的多個農產品物流組織和物流設施,以及服務功能不同的專業化農產品物流及加工企業等構成,能實現農產品物流規模化、功能化的運作。加強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對于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農產品物流的核心功能將由配送中心具體實現。在農產品物流園區內建設區域性配送中心,集區域農產品集散與流通增值功能為一體。區域配送中心應建有現代化的倉儲、配送、流通加工、包裝、搬運等設施設備,滿足農產品物流在防腐、防潮、防蟲、溫度、安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區域配送中心可以由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其它農產品加工、服務企業共同出資興建或由政府投資興建進行市場化運營。
此種模式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重點指的是第三方運輸業者,即第三方運輸企業。現代物流的兩大核心職能包括倉儲與運輸兩部分。改進后的物流運作模式更加強調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在農產品物流園區內,倉儲職能由區域配送中心完成,而運輸職能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這樣更有助于專業優勢的發揮,減少農產品在途貨損,縮短交貨時間,提升服務水平。第四方物流企業主要負責向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物流需求信息,這需要強大的物流信息系統給予支持。
如圖1所示,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需從農戶或生產單位接收農產品實體,農產品經過進貨、卸貨、搬運、儲存等環節完成第一階段的物流。當農貿市場或終端消費者有需求時,農產品再經過出貨、裝貨、卸貨、搬運等環節完成第二階段的物流。因為信息流與物流沒能完全分離,物流次數增加,環節增多,貨損提高,造成巨大的資源消耗。改進后的物流運作模式,因為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共享基礎之上,信息流與物流完全分離,產品所有權即商流雖然幾經變革,但物流只需沿著農業合作組織→區域配送中心或其它農產品加工、服務企業→農貿市場(終端消費者)一條主線流轉即可,物流次數及物流環節減少,效率及效益大幅提高。
總之,黑龍江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的改進應該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為主體,以物流需求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會物流總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促進黑龍江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研究和支持黑龍江省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引導農產品的生產,促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1]朱鸝,張平.降低物流成本的組織模式的選擇[J].軟科學,2005(8)
[2]韋恒,李友華.黑龍江省糧食物流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3(12)
[3]王新利,趙宇恒.黑龍江墾區農產品物流發展戰略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