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焱 徐國興,2
眼科學基礎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黃 焱1徐國興1,2
1.福建醫科大學眼視光學系 2. 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眼科學基礎是眼視光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現就眼科學基礎的課程特點、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總結,為眼科學基礎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提出幾點建議。課程建設要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探索師資隊伍建設途徑,整合并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結合豐富的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為學生后期眼科學臨床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眼科學基礎 眼視光學 課程建設
眼視光學專業是較為年輕的一個醫學專業,其主干課程的建設就顯得更為重要。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眼科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在視光學專業方面具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醫院、眼視光學臨床門診、科研教育機構等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眼科學以及視光學基本理論知識,眼視光學專業課程設置將眼科學分為眼科學基礎和眼科學臨床兩部分,眼科學基礎是側重于與眼科學相關的基礎醫學,內容主要包括眼的解剖組織學、眼的生理生化、病理學、遺傳學、藥理學,眼的基本檢查和癥狀體征等,眼科學臨床是介紹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因此眼科學基礎對于后面眼病學的學習非常重要。學好這門課是成為一個優秀眼科醫師的必要條件,各個開設眼視光學專業的院校都把眼科學基礎作為一門主干課程。為了適應現代眼科學人才的需求,擴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福建醫科大學從2004年開始招收眼視光學方向的本科學生,開設眼科學基礎這門課程已有四年,現就本課程建設實踐中的一些體會進行分析總結。
建設一支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隊伍是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前提保障,也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對于任何一個學科而言,優秀的教師都能夠使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大放光彩。教師是學科專業的靈魂,是學生的領路人。學生能否深刻地掌握專業知識,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眼科學基礎的教師既要有眼科學的知識,更要有基礎醫學的知識,作為主干課程的眼科學基礎涉及很多醫學基礎專業,僅由眼科臨床醫生或者普通的基礎教師是難以完成的,本系在課程啟動之初就成立眼科學基礎與視覺科學教研室,聘請本校基礎醫學包括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生化、病理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藥理學等相關專業的高年資高職稱優秀教師和眼科臨床專家作為主講人,這些教師不僅在各自的專業是學術骨干,還有眼科學基礎研究的經驗,從而打造了一支由副教授以上教師組成的精英型的本科教學隊伍。教研室還定期開展教學內容研究會議,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讓原先單純的基礎課程與眼科學有機的融為一體,讓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的同時能緊密結合眼科學的特點,從而準確地把握本課程的教學重點。
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教學改革的本質是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眼科學基礎的目標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眼病的發生發展,不斷提高對眼病的診斷和防治水平。對于飛速發展的眼科學和基礎醫學而言,眼科學基礎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滯后,如果僅僅按教材內容講述,肯定有一些新理論新技術無法及時傳輸給學生,減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眼科學基礎涵蓋的內容多,涉及的領域很廣泛,學生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實現知識的交叉,要在較少的課時內讓學生把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就要求教師先將教材的內容吃透再進行重組,選擇與眼科學臨床緊密相關的內容作為重點講授。眼視光學專業課程設置在一二年級時,學生已經修完醫學基礎課程,因此本課程不是要求學生掌握基礎醫學的全部知識,學生更應該針對性地掌握與眼病相關的知識,以便將來對眼病的理解和診治。同時,在眼科學基礎課程建設中,要定期進行集體備課,請各個專業教師介紹學科的前沿和新進展,并將其融入教學中,教學大綱、教學重點緊扣專業特點,每年都進行課件和教案的調整。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和成果。逐步達到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使教學內容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在教學條件優越的今天,盡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眼科學基礎教學中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有四個方面。第一,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建立眼的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和眼科癥狀的相關圖庫,對學生理解和深刻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幫助。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將圖庫、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講稿、習題、參考文獻等資源上網,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第二,結合眼科病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眼科學基礎是基礎理論課程,相對比較抽象,學生聽課過程容易感覺枯燥乏味,如果結合臨床病例,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解角膜組織學結構時結合大家比較感興趣的準分子激光手術講解手術切削的角膜層次,講解藥理學時,例舉眼科常見病的用藥原理和原則,都能讓學生記憶深刻。第三,開展大學生創新實驗,開拓科研思路。講授組織學病理學的部分時介紹一些眼球切片的特點和技術方法,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布置學生查找資料并獨立設計眼科學相關基礎研究課題,選擇設計較好的課題提供一定經費的資助,讓學生參加科研,了解科研設計實施的全部過程,開拓學生的科研思路,增強科研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第四,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要求,逐步開展雙語教學,尤其是眼科學專業名詞,在課件中盡量用雙語標注,為培養具有國際交流國際合作能力的眼科學視光學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和反映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1]。課程建設是個連續的長期實踐不斷改革的過程,在眼視光學這樣一個眼科學和視覺光學的交叉學科領域中,眼科學基礎的課程建設既要體現眼科學專業特色,又要體現醫學基礎研究的特色,針對本學科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在課程建設中要緊跟時代步伐,體現21世紀醫學的時代精神,注重本課程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統一。通過課程建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既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科研知識又有眼科學臨床的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科研創新能力和靈活的臨床思維能力的實用型眼視光學人才。
[1] 線福華,吳云.高等醫學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7):577-57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