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琳
叩擊課堂語言,提升教學實效
孫瑜琳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
該文主要從課堂語入手研究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認為,小學語文課堂可以從“設置懸念,巧妙過渡”、“突破重難點,連貫過渡”、“挖掘空白處,表演過渡”等方面予以實施。
課堂語 教學實效 小學語文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已愈來愈多地進入了課堂,這無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相對來說教師面授的教學語言更少了,師生交流的時間更短了,所以對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求也更高了。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盡快提高我們教師的語言修養,算得上是當務之急。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只有在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夠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真正有技巧的人了。”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教學語言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教師語言的運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語言上的規范性、啟發性、感染性以及教育性,對學生學習祖國語言起著極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的語言則是串連珠子的絲線,缺少了這條線,再好的珠子也變成不了美麗的項鏈。牽起課堂的“線”,既能幫助學生總結回味學習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繼續學習新內容的強烈愿望。順則通,通則美,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起了承接、小結的作用,是教師鉆研教材、抓住內容之間聯系的切入口,是教師在找到激發學生思想火花知識點的基礎上,組織提煉語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必要步驟。筆者自己在備課時為了一個課堂語言的過渡,也常絞盡腦汁,改了又改,比設計教學的思路還費功夫。我一直琢磨著此問題,課堂語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到底要怎么設計?……
課堂語在教學過程中既是引路語,提示和引導學生從一個方面的學習,順利地通向下一個方面的學習;又是粘連語,可以把一節課的內容銜接成一個整體,給學生以層次感、系統感。課堂語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確,美的語言是蜜糖,它能牢牢地粘住學生,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一堂課中合理、巧妙地運用課堂語,對開啟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將會起到有益的作用。課堂語是教學語言的一部分,設計課堂語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大凡著名特級教師的課,幾乎每一節都如行云流水,天衣無縫,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高超的“架橋搭梯”藝術,即善于精心設計和運用課堂語。因此,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為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十分注重自己課堂語的規范性、啟發性、感染性!
但是,在現今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老師信口開河,說話毫無條理,學生猶如坐在云霧之中,不知所以然;有的老師唯恐學生不懂,將過渡語反反復復地灌輸,反而令學生越聽越糊涂;有的老師心里很清楚,卻無法將自己的意思清楚表達……為此,優化語言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要注意三個方面:
(1)課堂語應適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過渡語不單純是對文本自然屬性的自然銜接,引發對下文學習的功能,還有對學生狀態的評價引導功能。只有將對學生學習狀態和文本學習的過渡需要結合起來,過渡的效益才是最佳的。
(2)課堂語應時刻緊扣課文的重難點。課堂語是為教學服務的,而不是只成為教師展現自己語言設計能力的載體。因此,在過渡語設計過程中指導思想要明確,過渡語一定要為文章重難點的解決服務。
(3)課堂語應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載體。課堂語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包含著大量有益的語言學習信息。教師優美得體的語言是學生語言文字訓練、提升語文能力不可多得的媒介。要成為學生語言文字學習的需要。
針對以上三點考慮,通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我認為巧用課堂語過渡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古話曰:“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用設置懸念的方式揭題,既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又能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和培養他們的質疑探究精神。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恰當巧妙的導入語起到統領全課的作用。有的人把導語設計藝術形容為開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優秀而精彩紛呈的導語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學生吸引住;像重錘敲打在學生的心上,像鑰匙悄悄地開啟學生的心扉。導語導得得法,導到教材的要害處,導到學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順風拉帆的作用。引人入勝、巧妙精當的導語能為一堂課的成功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在教學《快樂的節日》第一課時時,首先播放歌曲《快樂的節日》,好多孩子都會唱,聽到歡快、優美的樂曲聲立即跟著唱了起來,輕松活潑!孩子們樂于親近,課堂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我談話導入:“小朋友,聽了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讓我們一起走進節日的(出示多媒體畫面)花園里,花兒會向小朋友說些什么;(出示多媒體畫面),風兒來了,小鳥在空中不停地叫著,在祝福少先隊員什么呢;來到草地上(出示多媒體畫面),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和杏花,爭奇斗艷,真是美麗極了。少先隊員們個個興高采烈。今天,他們為什么那么快樂呀?他們在過什么節日呢?想知道嗎?學生興奮的說:想。我又說:咱們一起過快樂的節日,帶上咱們的祝福小氣球,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我們看一看祝福小氣球(氣球上有生字)有什么要求?生回答后,我又道:生字已過關,進入快樂節日。這時,學生更來勁了,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了。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學會了生字詞,再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中,一節課輕輕松松就結束了,學生學得帶勁,老師教得輕松。設置懸念式的過渡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感官、聽覺感官等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樂于學、主動學。這樣認真設計的課前導入語和課中過渡語,使得課堂教學扎扎實實地進行著。
一堂課中,如果所教學的內容由幾個段落或幾個層次所組成,教者在段與段,層與層間的過渡可以根據各段各層間的內在聯系或抓住它們的共同特點進行過渡。這樣前后一貫的過渡方式,有如裁縫師穿針引線。如《美麗的小路》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美麗的小路怎樣的美麗?”“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美麗的小路回來了!”的過程,難點是理解這篇文章的寓意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寓意。教學時我圍繞““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這個重點句,設計穿針引線式過渡,來帶動全篇,開通學生思維。先引問:“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你知道原因嗎?”“小動物們怎么說的?”加動作讀,角色表演并點拔感情朗讀后,接著又小結設疑過渡:“鴨先生為什么說這都怪我?你知道原因嗎?同桌的小朋友趕快商量一下。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小路變得像原來一樣美麗?”組織學習小動物動作的詞語,最后讀一讀,演一演。歸納延伸:“美麗的小路終于回來了,大家是怎么說的?”“在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嗎?小朋友是怎樣做的呢?”這樣便自然地過渡到提示寓意部分: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讓我們從自己從身邊做起,讓我們的世界更美麗。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就不難發現,有很多課文在教學中可以抓住重點句設計過渡語言,穿針引線,步步深入,最后達到教育和教學目標的重難點突破。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語的巧妙過渡運用能實現調控教學過程的有序發展,使教學環節之間緊密相連,自然流暢,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使課堂教學增添藝術的魅力。對文中“空白”處創造想像,根據一個片斷或一個教學點的即時表演過渡。
請看于永正老師教《水稻秧脫險記》一個片段:
師:誰知道“氣勢洶洶”的意思?(老師讓幾位舉手的同學到講臺前)
師:這幾位同學都懂了,還不懂的同學請看我們表演。我當小稻秧,你們幾個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笑聲)
師:你們要干什么?
生(聲音低):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你們沒有讀懂,要兇,聲音要大,把腰卡起來。
生(卡腰,大聲,兇惡地):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我們剛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營養,怎么能交給你們呢?(學生不知所措)
師(對全體同學):他們應該干什么?生:他們應該上前搶營養。
師:對,要搶營養在地里,快!
“雜草們”一擁而上,搶起營養,“稻秧”沒精打采垂下頭。下面的學生哈哈大笑)
師:雜草厲害不厲害?兇不兇?(生:厲害,兇)這就是“氣勢洶洶”。雜草野蠻不野蠻?(生:野蠻)講不講道理?(生:不講道理。)這就是“蠻不講理”。雜草讓小稻秧說話嗎?(生:不讓)這就叫“不由分說”。各位“雜草”請回去。
至今每每回味起于老師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仍是拍案叫絕。這種借助情境采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語言,形成語文能力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它是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的,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入情入境,嘗到一課一得的甜頭,給聽課者留下一種美好的感受,期間巧妙的過渡語言在講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層層遞進引渡,把學生從一個浪尖帶到另一個波峰上去,以實現課堂結構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排的天衣無縫。
[1] 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