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秋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四人民醫院綜合門診,四川攀枝花 617061)
為預防及降低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筆者就健康宣教在病毒性肝炎發病率中的影響效果進行研究,選取我區2005年3月~2009年2月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并將其與相關知識知曉率及發病率的連慣性進行研究,現總結報道如下:
對我區2005年3月~2009年2月病毒行肝炎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將其根據年份分為2005年3月~2006年2月組(A組)、2006年 3月~2007年2月組(B組)、2007年 3月~2008年2月組(C組)和2008年3月~2009年2月組(D組)。A組共調查1298名居民,其中男699名,女599名,年齡12~73 歲,平均(40.3±3.3)歲;B 組共調查 1302 名居民,其中男 687 名,女 615 名,年齡 11~75 歲,平均(41.4±2.8)歲;C 組共調查1276名居民,其中男678名,女598名,年齡13~72歲,平均(39.9±4.1)歲;D組共調查1312名居民,其中男701名,女 611 名,年齡 14~71 歲,平均(40.7±3.5)歲。 四組患者在基本情況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隨著年份的增加,對患者不斷加強健康宣教,后對所有人員進行檢測及調查,并進行無記名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檢測內容包括病毒性肝炎感染情況,而問卷內容包括病毒性肝炎的相關性知識的知曉率。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10.0進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將四組人員的病毒性肝炎相關知識知曉率及發病率進行統計分析,并加以比較,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隨著年份的增加及健康宣教程度的增強,病毒性肝炎相關知識知曉率呈上升趨勢,A組非常了解人員所占比例與B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與C組及D組比較,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A組發病率與B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與 C 組及 D 組比較,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隨著健康宣教程度的加強,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表1 四組人員相關知識知曉率及發病率比較[n(%)]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種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傳染病,根據病原學診斷,肝炎病毒至少有5種,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別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另外一種稱為庚型病毒性肝炎,較少見。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區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較大差別[1]。我國屬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但各地區人群感染率差別較大。其感染與人群的不良生活習慣及多方面因素有關,除了應加強飲食衛生管理,水源保護、環境衛生管理以及糞便無害化處理,提高個人衛生水平外,對于健康宣教的加強也應該引起重視[2-3]。
本文中,筆者就健康宣教在降低病毒性肝炎發病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發現隨著年份的增加,健康宣教的程度加強,人群的病毒性肝炎的相關知曉率呈上升趨勢,而發病率卻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兩者呈負性相關。隨著年份的增加,對于病毒性肝炎的相關知識非常了解的人群比例顯著上升,尤其是2005年3月~2006年2月調查結果與隨后的3年比較,發病率明顯較高,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健康宣教在降低病毒性肝炎發病率中的作用,因此應引起居民及義務工作者的重視,加強此方面的工作,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宣教關于加強飲食衛生管理,水源保護、環境衛生管理以及糞便無害化處理,提高個人衛生水平的相關知識等。同時應加強對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血液制品的HBsAg檢測工作,陽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非必要時不輸血或血液制品。漱洗用品及食具專用。接觸患者后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4]。保護嬰兒切斷母嬰傳播是預防重點,對HBsAg陽性尤以HBeAg亦呈陽性的產婦所產嬰兒,出生后須迅即注射疫苗[5-6]。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加強健康宣教,對于提高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及降低發病率有著積極的意義,應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并應進一步加強此方面的宣教及工作。
[1]Jiang YG,Wang YM,Liu T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LA classⅡgene and serity of thronichepatitis B[J].World Gastroenterol,2004,12:622-625.
[2]Bondini S,Younossi ZM.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hepatitis C infection[J].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6,52:135-143.
[3]林建英.影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3):119-120.
[4]陳冬梅,高冀榮,都特,等.HLADQA1基因多態性與HBV感染結局相關[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6,26(5):494-498.
[5]Shi JP,Fan JG,Wu R,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epatic steatosis and its impact on liver injur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9):1419-1425.
[6]曲莉.新生兒黃疸發病原因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