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春蘭
(江西銅業集團(德興)醫院,江西德興 334224)
為探討幼兒急疹的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本文對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2例幼兒急疹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32例幼兒急疹患兒均符合全國關于幼兒急疹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5~8個月21例(65.625%),9個月~1歲7個月11例(34.375%)。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疑似病例進行詳細記錄,病史的采集,臨床癥狀,并于發熱第1、3天及熱退時(或出疹期)作外周血常規,資料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待病例確診后,再做統計。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服從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的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兒均有發熱,首次發熱20例(62.5%)。大多數患兒體質較好,既往無發熱史,精神狀況好。大多為急性起病,驟起高熱,體溫39~40℃,持續3 d者居多,體溫驟降。
春秋季發病23例,夏季3例,冬季6例。無明顯著涼史。
早期無明顯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發熱第1天,大部分患兒咽部無充血,28例于發熱第2、3天咽部充血明顯,10例在軟腭部見紅斑,5例于發熱后期出現刺激性咳嗽,程度輕。發熱時,食欲缺乏,腹瀉9例,腹痛1例,無電解質紊亂。病程中患兒情緒好,可逗笑,少數夜間睡眠不穩,無驚厥及支氣管炎等并發癥。14例于頸后、耳后或枕部可觸黃豆及蠶豆大小淋巴結腫大,無觸痛。
30例(93.75%)于熱退后24 h內出疹,熱退前及熱退24 h后各1例(3.13%)。皮疹為充血性斑丘疹,周圍有紅暈,以軀干部居多,額、頸部,上臂,大腿也可見,耳后少。1~2 d后退盡,無脫屑,亦無色素沉著。
外周血常規于發熱第1、3天及出疹期檢查3次。發病日程與外周血白細胞的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04,P<0.05),見表1。發病日程與白細胞數的比較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發熱第3天白細胞數與發熱第1天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出疹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幼兒急疹外周血白細胞的變化(例)
表2 白細胞總數與分類()

表2 白細胞總數與分類()
與發熱第1天白細胞數比較,**P<0.01
其中,10例患兒使用了抗生素,與未使用抗生素的患兒發熱時間、程度及皮疹消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幼兒急疹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以高熱、皮疹為特點的疾病,多發生于春秋季,無性別差異[1]。它的特征是發熱3~4 d,熱退后全身出現紅疹,并很快消退。皮疹出現以前高熱不退,癥狀和體征方面缺少典型的陽性發現,早期難以確診[2]。而患兒家屬缺乏對此種疾病的認識,易造成恐慌,出現多次就診;而醫生因診斷不明出現抗生素的濫用,從而加重了日益嚴重的耐藥菌的出現。所以對這種常見病的早期認識顯得非常必要。由本文可知,幼兒急疹有如下特點,①一年四季均有發病,多見于春秋季節,以1歲以下者多見。②大多數驟然起病,首次發熱,平素體質較好。③起病后,精神尚好,可逗笑;高熱時偶有哭吵;多伴有咽部充血,有的軟腭可見紅斑;部分可觸頸后、耳后或枕部的淋巴結腫大;可伴有腹瀉。④患兒外周血常規,早期白細胞總數減低,發病第3天逐漸升高,于出疹期恢復正常。白細胞分類中,初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隨著起病天數,淋巴細胞逐漸升高,至出疹時,淋巴細胞可達80%以上。⑤一般狀況良好,此次統計的資料顯示無并發癥。但有報道認為前囟隆起高達31.6%,少數患者可出現并發癥[3-4]。可能是本文統計病例不多而未發現。通過對以上幾點的認識,可早期診斷,及時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告知疾病的演變過程,消除顧慮和緊張,做好護理。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幼兒急疹的病因,絕大多數由HHV-6 B組感染引起,極少由A組引起[1]。所以,治療上以對癥、多飲水、物理降溫、合理使用藥物降溫及抗病毒治療為主。有報道認為,使用干擾素可縮短療程[5],無并發感染時不用抗生素。這樣以達到早期診斷,合理用藥,減輕家屬的心理、精神、經濟上的負擔,同時少用抗生素,減緩耐藥菌的出現。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38.
[2]諸福棠,吳瑞萍,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
[3]李金玲,張麗,吳崑.幼兒急疹早期特征的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06,28(7):618.
[4]顧建月,姚蕾.幼兒急疹51例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7,9(1):67.
[5]紀桂春,王曉霞.干擾素治療幼兒急疹所致發熱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醫學研究版,2007,15(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