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龍
(云南省大理州婦幼保健院檢驗科,云南大理 671000)
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曾是女性腫瘤死亡的首要原因[1]。近年來,子宮頸癌在年輕婦女中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因此,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2006年5月~2009年3月5327例不同年齡人群婦女做子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將其中的陽性病例進行病理學診斷,根據其結果符合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評估液基細胞學診斷技術及TBS診斷系統在婦科普查子宮頸疾病中的價值,以達到積累經驗、提高日常工作中細胞學診斷準確性的目的。
2006年5月~2009年3月我院婦產科門診患者、健康體檢者行TCT檢查5327例,年齡19~78歲,均為大理州婦女。
1.2.1 標本采集 采用宮頸細胞刷在子宮頸及宮頸管外口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輕輕刮取并收集宮頸脫落細胞,用新柏氏液基細胞儀制成膜式細胞涂片,HE染色。
1.2.2 子宮頸液基細胞學診斷 采用TBS分類法[2],診斷為炎性反應性細胞改變、微生物感染,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不典型鱗狀細胞傾向于高度病變(ASCUS-H)、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不典型腺細胞(AGS)、鱗癌、腺癌。
1.2.3 子宮頸活檢病理診斷 對于子宮頸液基細胞學診斷陽性結果(包括 ASCUS、AGS、LSIL、HSIL、鱗癌、腺癌、HPV 感染)的病例,在陰道鏡觀察下宮頸多處(3、6、9、12 點)取材,進行病理檢查,診斷結果為CINⅠ、CINⅡ、CINⅢ、腺上皮非典型增生、鱗癌、腺癌。
采用EXCELL建立數據庫,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間相互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
5327例TCT涂片中,陰性結果為4542張,占91.7%,785張為陽性結果,占8.3%。陽性病例各種病變類型的比例見圖1。

不同人群的TCT結果比例不同,婦科門診患者的陽性結果高一些,體檢人群的陰性結果高一些,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圖 2A、2B。


ASCUS及SIL在31~40歲及41~50歲為高發年齡段;鱗癌及腺癌在41~50歲為高發年齡段。見表1。
對5327例大理州婦女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及隨后的病理學活檢發現,隨著TCT診斷級別的增加,TCT的結果與活檢結果的符合率提高,ASCUS和AGS的符合率約為45.00%及62.00%,而鱗癌及腺癌的符合率分別為96.00%和100.00%。

表1 TCT陽性結果與年齡的關系(%)
對5327例大理州婦女檢查的結果中發現,20歲以下沒有發現宮頸內瘤變;21歲開始,隨年齡增加,瘤變發病率逐漸增多,CINⅠ、CINⅡ、CINⅢ及HPV感染病變高峰在31~40歲年齡段,其次為41~50歲年齡段;鱗癌發病高峰在41~50歲年齡段,其次為31~40歲年齡段;腺癌高發年齡段為51~60歲。
宮頸癌是發展中國家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3],據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46萬新發病例,我國每年大約有13.5萬新發病例,占世界子宮頸癌發病率的28.6%。有研究認為,子宮頸癌的發生與性行為及病毒感染關系密切,如高危型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初次性交年齡過小、男方或女方存在多個性伴侶等。大理州婦女子宮頸活檢病例中未發現20歲及20歲以下的病例,可能與大理州婦女的民族文化及信仰,當地婦女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結婚外,本民族內部或與其他民族之間可通婚,大多數婦女在該階段結婚率低,性生活少,感染病毒,尤其是人乳頭瘤病毒(HPV及單純皰疹病毒)機會較少。大理婦女在21歲以后,開始出現子宮頸上皮瘤變(CIN)及HPV感染,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CIN的級別逐漸增高,在40~50歲達到病變的高峰。宮頸CINⅠ的病變高峰及HPV感染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1~40歲,而CINⅡ~Ⅲ病變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1~50歲;鱗癌發病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50歲。由此可見,CIN發病年齡較為集中,主要位于生育期年齡段,因此對這一年齡段的婦女應進行定期宮頸TCT檢查,高度警惕CIN病變的可能。
傳統的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由于制片技術缺陷,假陰性率較高。而子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安全簡便,患者痛苦小,無明顯不良反應,可多次重復取材,費用低,操作簡便易行,運用子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特別適合大范圍防癌普查和高危人群的隨訪觀察,可發現早期癌和原位癌,使子宮頸中、晚期癌的發生率大幅度下降,明顯改善患者預后[4-6]。本研究TCT陽性結果的年齡段分布與子宮頸病理活檢陽性結果的年齡分布非常一致,這也說明應用子宮頸TCT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病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綜上所述,對于30~50歲年齡段的婦女,甚至更早年齡段的婦女,應定期采用TCT液基細胞學進行健康體檢,可及早發現子宮頸的早期病變。
[1]Wang SS,Sheman ME,Hiled SA,et al.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J].Cancer,2004,100(5):1035-1044.
[2]Smith JH.Bethesda 2001[J].Cytopathology,2002,13(1):4-10.
[3]Saraiya M,Ahmed F,Krishnan S,et al.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in a prevaccineeraintheUnitedStatesfor1998-2002[J].Obstet Gynecol,2007,109(2):360-370.
[4]李茜西.229例宮頸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的患者臨床及病理分析[J].廣西醫學,2005,27(12):1996-1997.
[5]金英杰,王小敏,陳玲.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篩查10050例及臨床診療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5):513-515.
[6]郝麗軍,赫平,李聯坤,等.宮頸上皮內瘤變108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2):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