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王 艷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雙鴨山 155100)
腦梗死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長期致殘的首位病因[1],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癥之后,居第3位。在當前醫療設備先進,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極大地提高了腦梗死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60%~80%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為了使腦梗死患者盡快有效地恢復其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程度,國內學者主張在發病后盡早進行康復護理。
我科自2007年6月~2008年12月對62例腦梗死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選擇的62例腦梗死致肢體功能障礙病例,經顱腦CT或MRI證實,全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且均有一側偏癱,無意識和嚴重的智力障礙,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46~75歲;住院時間最短23 d,最長45 d。
以患肢的被動運動為主,誘導并強化患肢的主動運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良肢位的擺放。定期翻身,每2小時1次,以健側臥位為主,也可患側臥位、仰臥位交替使用。在進行向患側翻身練習時,可以充分利用健側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確的臥位。
根據病情恢復情況,依次進行床上長坐位、床邊坐位、從床上向輪椅的轉移、坐站位訓練。當患者肌力達到3級以上時,可開始進行站立訓練。在保證正確的站姿后,護士站在患者的患側保證其安全,為下一步的行走訓練做準備。
當患者能站立15~20 min無疲勞感時,即開始步行訓練。步行康復時幫助患者扶支撐物站立,多次反復后讓患者徒手站立,開始步行時指導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時要緩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則陪伴患者練習步行。
腦梗死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時,采取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隨著肌力的不斷增強,逐漸減少被動運動,向完全主動運動過渡,訓練的次數和時間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活動度應從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原則,根據患者病情及癱瘓肢體功能狀況選擇訓練項目及活動量,并逐漸增加,每日以護士——患者“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護理指導,每次1 h,每日1次。一般認為,抗痙攣肢位、體位變換和肢體被動活動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在患病后馬上就可以開始。
應用簡易Fugl-Meyer積分對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的肢體活動功能進行評定。Ⅰ級<50分;Ⅱ級50~84分;Ⅲ級85~95分;Ⅳ級 96~99 分。
62例腦梗死患者入院時和入院4周后患側肌力比較見表1。

表1 62例患者入院時和入院4周后患側肌力的比較(例)
由表1可見,62例患者入院時和入院4周后患側肌力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患者未出現關節強直、肌肉萎縮和各種畸形,縮短了康復療程。
早期康復護理在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恢復療法,而且早期康復可能大大地減少肌肉萎縮、肩關節半脫化、關節萎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腦血管病的繼發障礙,為恢復期康復創造良好條件[3]。腦梗死致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應及早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訓練。
患者由于在早期就開始實施肢體康復訓練,使患肢處于良肢位,保證了肢體處于功能位,結果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明顯效果。實踐證明,早期康復訓練可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癱瘓肢體的營養狀態。同時對健側肢體的訓練,促進了其對患側肢體的影響[4]。
腦梗死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康復效果與康復訓練開始的早晚有關,結果說明,早期康復護理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對減少殘障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趙曉莉,孟凡英.腦血管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恢復期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6):70.
[2]蔡靳.腦血管疾病后偏癱早期的康復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5):772-773.
[3]黨霄.腦血管疾病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6):152.
[4]張鄭平.急性腦血管疾病早期康復治療的評價[J].貴州醫藥,2007,31(9):29.
[5]王春立.急性腦梗死偏癱病早期功能鍛煉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