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4月下旬,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一周年前夕,陜西省委宣傳部邀集中央及省市有關媒體組織了“跨越關中—天水經濟區”新聞采訪活動。本刊記者隨團走訪了天水、寶雞、楊凌、咸陽、渭南、商洛、西安以及銅川七市一區,前后行程2000余公里,沿途所見所聞令人欣喜。現將記者隨訪散記刊登如下,以饗讀者。

本欄稿件除署名外由張敏潔、王非采寫
4月29日,采訪團來到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城市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是人類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經濟帶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作為曾經的古都,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世人謂之“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四通八達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城西安建設大都市的先決條件。西安的科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三,西安還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是全國交通、信息、航空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北地區連通東中部的重要門戶。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經濟區由“一核、一軸、三輻射”組成,而“一核”即西安(咸陽)大都市是經濟區的核心,對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具有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如今,西安正在向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路上全速邁進。
在經濟發展上,西安實行總量擴張和質量提升兩輪驅動戰略,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樣,到2020年,西安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將超過10000美元,將基本達到國際化大都市人均生產總值水平。
在城市規模上,西安按照“九宮格局”、“一城多心”的架構,拉大城市骨架,形成東接臨潼、西連咸陽、南拓長安、北跨渭河的城市布局和主城區、衛星城、城市組團相結合的空間結構,總面積約1280平方公里。
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將通過“六區四基地”來實現,作為西安經濟板塊的重要組成,西安高新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中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連續多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經濟增速。
成立于2004年的西安浐灞生態區,因為擁有12000多畝的水面讓很多人改變了對西安的看法。2008年,以構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為己任的西安金融商務區正式在這里落戶。規劃面積129平方公里的浐灞生態區被譽為西安的第三代新城,也是每兩年一屆的歐亞論壇的永久會址。2011年,這里還將迎來一個世界性的園藝展會。目前,這里還是一片工地,一年后,就在這片工地上,一個美輪美奐的生態園區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浐灞生態區出來后,就是與之毗鄰的西安國際港務區。這里同樣是一片工地,西安國際港務區在推進國際化的大西安戰略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正在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有望在年內通過審批。
正在建設中的灃渭新區是西咸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重要城市功能新區。目前的灃渭新區大部分項目仍然停留在圖紙和沙盤上,但西安通過灃渭新區的建設,正在和另外一個千年古都咸陽加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