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劉維
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解決職業崗位綜合的復雜問題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須有賴于實訓和頂崗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而我國傳統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弊端,已不能適應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目標,針對這種情況,目前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目的就是通過實施工作過程與教學相結合的各種改革舉措,培養實際工作過程所需職業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而對于高職實踐性很強的《基礎會計》課程來說,加強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以本文將主要探討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以期對高職的《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環節有所啟發。
目前高職院校的《基礎會計》教學正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關注會計的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實踐教學內容不夠全面和實踐教學不以工作工程為導向等等方面。學生只是學到了脫離實際的會計實踐內容,缺少基于完整工作過程的會計實踐教學。所以高職的《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應加強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
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應以一定的工作情景為基礎和條件,實踐教學應在一定真實的工作情景下進行,這樣學生參加工作后才能很快的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而從目前大多數的高職《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來看,雖然都配有會計模擬實訓室,以提供實踐教學。但是,就實訓室的配置情況來看,遠未達到仿真要求。引用的資料大多是虛擬的,模擬資料仿而不真,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學生只能通過實訓教材來了解原始憑證,通過教師的講解與指導來完成賬簿的登記,缺少真實業務的立體感。這些都導致了真實工作情景的缺失。
實際工作中會計崗位一般分為:會計主管、出納、往來結算、固定資產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收入利潤核算、稽核、會計電算化管理、總賬報表等。而目前高職的《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環節,一般是所有會計業務和工作角色自始至終都是由一個學生來全部完成。這一個學生既是會計,又是出納和主管;既自己填制憑證,又自己審核憑證。沒有了會計崗位之間的相互牽制,也脫離了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以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感到茫然不適。
《基礎會計》實踐教學手工實訓是基礎,是訓練學生進行會計工作的基本技能。會計電算化實訓重在使學生運用電算化軟件完成會計核算的全過程。雖然現在很多單位采用的是會計電算化軟件進行會計核算,但手工會計工作是基礎是根本。所以高職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中,手工和電算化實訓應視為同等重要,都應進行。但在一些院校的教學中,由于手工實訓形式繁瑣,試驗需要大量憑證、賬簿、報表等材料,實驗成本較高,加上近年來會計電算化在企業會計工作中的普及,這種手工的實訓方式便在一些院校的教學中受到一定的冷落。
在傳統的職業教育中,教學雖然也注重實踐技能的訓練,但這種技能是獨立于工作過程之外的抽象技能,與具體的典型工作任務相分離,學生在校所學到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與將來所從事的真實的工作環境相差深遠,造成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脫離于企業的工作實際。而現代企業由于管理方式的轉變,以及競爭的加劇,使得企業越來越需要技能型應用型的人才。高職作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就應順應經濟界的這一要求,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我們的教學應實現與工作實際零距離的對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工作過程融于教學之中。而會計專業作為職業技能教育非常重要的學科,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會計實踐教學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的。該理論提出后迅速被德國的職業教育界所認同。本世紀初,我國一些研究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者,針對傳統職業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也在逐步的探求先進的適應國情的職業教育理論,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隨之該理論被零星地介紹到我國,盡管并不系統,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經被我國職業教育界所接受,并對我國近年來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礎會計》是高職財經類專業的基礎專業課程,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作為會計專業的入門課,一般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就予以開設,對于學生來說是初次接觸會計課程,對于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和具體的實際工作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應是《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出發點。作為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實踐環節教學的實施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就顯得重要了。其中《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作為會計專業實踐課程的起始環節,是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初次接觸。那么高職院校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改革就更有其必要性了。
工作情景實踐課程教學應該是完全模擬真實工作情景或是進入真正的生產性單位去工作,而目前的高職院校由于缺少一些硬件和軟件的設施條件,在《基礎會計》的實踐教學中,所構建的工作情景距離真實的工作情景還相差深遠。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構建以真實的工作情景為基礎的會計實踐教學,并用還要充分利用模擬實訓室去完成一些復雜的會計經濟業務真實情景的構建,加強以工作情景為基礎和條件的《基礎會計》實踐教學。
實際工作中一般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都是實行相應的崗位分工責任制的,各崗位人員各負其責,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共同完成會計核算工作。但就目前我國高職的《基礎會計》實踐教學來看,一般都沒有按崗位職責分工來開展實踐教學。因此,高職應加強會計各崗位實踐教學活動,這樣才會接近實際,使得學生能在一個相對真實的工作情景中來學習。例如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都設有有會計員、出納員、審核員和會計主管,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與實訓任務,每隔一定的時間就輪流交換崗位,使學生能分別體驗各個崗位的不同要求。這樣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就能很快適應各崗位的要求。
現在企事業單位大都采用電算化形式進行會計核算工作,但高職在進行《基礎會計》的實踐教學時,更應重視手工實訓的教學。因為手工實訓是《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的基礎和根本,學生通過手工實訓對如何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的學習,能夠很透徹的理解《基礎會計》的基本理論內容,能夠很清楚的掌握實際工作中是如何開展會計工作的。這些也將使得學生在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學習時更容易理解相應的內容。所以手工實訓作為高職院校《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的基本受段,應予以加強。教師可在該課程學習后期,購買憑證和賬簿以供學生開展實訓學習。
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開展校外實習。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的會計部門實習,或者請企業會計人員講解企業里發生的各項實際業務。通過這些校外實習形式,讓學生有機會到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聘請在本專業領域第一線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和高等學校教授,組成會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們參與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參與教學過程,成為企業與學校、社會產學研結合的橋梁。使教學活動體現了實際的工作過程。筆者所在的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每年都聘請企業事務所的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參加系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有“實際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學生要掌握這種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再現能力,需要要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來實現。而教師最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關鍵因素,必須成為既懂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又掌握嫻熟的專業技能的“雙師型”人才。所以高職院校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達到高職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另外也可從企業聘請一定數量的校外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來校兼職,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順應高職院校對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